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一直备受瞩目。农村商业银行业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构成部分,正越来越多的担负起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责任。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国内目前对于此的研究却近乎空白。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村金融领域,且止步于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未能就其形成机理做出更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文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冀求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些许建议,以期更好的服务“三农”。本文以288个地级市的农村商业银行业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展开研究。首先从多个维度描述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差异,借助熵值法对各地发展综合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对其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利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各项因素的空间分异情况,最终据此梳理出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和明显的断层现象。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呈低水平的均衡,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呈现出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格局。集中,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分散,主要分散在一些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2)莫兰指数为0.685,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其中,HH关联型的城市有47个,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LL关联型的城市有56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线处以块状形态聚集。(3)政府干预会轻微的抑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其余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公路密度、科技投入、人流量几项指标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作用强度依次减弱且存在严重的空间分异。(4)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的这种区域差异首先是来源于各地区初始条件差异,而后在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下产生空间的溢出,但边界效应限制了各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制约了区域发展的桥梁效应。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还受到诸如政府干预和科技创新等外部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