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研究生教育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众所周之,在研究生学位体系中,硕士学位一方面是从事应用性工作的终结性学位,另一方面又作为本科与博士教育阶段的过渡性学位。发达国家,大约有80%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应用性职业,有20%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中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特别在规模上已经进入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之列。研究生教育数量上的扩展需要质量上的不断反思,2006年9月,教育部以全国五十六所重点高校为试点,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以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与全国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突出表现在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上。本研究以地方高校硕士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硕士生科研特点,围绕科研现状的几个相关方面进行展开剖析,了解目前甘肃地方高校硕士生科研存在的问题,结合各高校科研已有经验和成果,探讨如何修订完善、调整优化一系列硕士生培养方案和标准,形成符合区域特色的硕士生科研良性对策与机制,以满足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分四部分展开,从总体上得出以下结论:一、对硕士生培养的观念应倾向于一种职业性高级学位去培养。硕士学位的学习主要面向提供最实用领域的高级知识,这并不是说淡化了学术或科研训练。事实上,科研的态度是任何级别的学位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以科研为基础的博士工作并不是唯一的高级活动,硕士生培养可以探讨对高端职业的适应能力。二、硕士生生师比不均衡属正常现象,对于地方高校,需要加强优势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来寻求师生比的平衡点:学术型和应用性分类指导,制定应用性硕士培养方案并改革导师委员会,倡导跨学科培养硕士生是值得尝试的;论文指导要夯实科研训练、注意论文各环节创新并健全学位论文考核机制。此外,要加强高校科研制度建设和科研评价,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最后,切实保障教育财政对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完善硕士生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校内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三、甘肃地方高校由于发展背景、所处环境以及主流专业、学科的差异,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非均衡是客观的,如此欠发达地区,探讨的硕士生培养问题,情况是丰富而复杂的。因此,除了结合国外和地方自身积累的经验,还需要从各学校实际出发,理顺、平衡政府、高校、产业间的关系。但是,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他们有共同的趋势和面临的同类问题,那就是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四、2010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甘肃地方高校的科研,要坚持围绕西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市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地方高校的硕士生科研改革,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及国际人才竞争给硕士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硕士生培养机制的新途径,加强政府、高校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专家学者审核咨询、质量监控作用,在努力改变硕士生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丰富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一个布局结构较合理、规模发展适度、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方特色的硕士生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