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完善人格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事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点在育,隐性教育作为嵌入式教育方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解决其培育的抽象化、脱离实际等问题。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隐”、“显”结合,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本文由四部分构成,开篇围绕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展开,在梳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隐性教育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和不足,分析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从含义、特点、载体、功能、运行机制的角度厘清隐性教育的概念和作用方式。分析隐性教育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及二者的内在联系。隐性教育指教育者利用一切教育性因素,创设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为论文提供实践支撑。问卷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调查、隐性教育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况调查以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期待度调查展开,经实地考察上海八所高校,完成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对隐性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隐性教育内容渗透不足、大学生自我教育需求不足是当前隐性教育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结合隐性教育的“隐”过程和“显”过程提出对策思考,在遵循隐性教育的渗透性、生活化、人本性、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寓教于其他学科、校园文化、网络、实践活动中。寓教于其他学科,教育者通过提高潜隐意识、增强教师素质,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大学生通过评教和自评的方式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能力。寓教于校园文化,教育者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参与优化学校物质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制定学校制度以及树立榜样人物,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寓教于网络,教育者通过提高舆论引导者权威、引入议题设置的方式在网络中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氛围。大学生主动接触信息、主动表达舆论来提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寓教于实践活动,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断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自发性活动,在反思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促成教育者隐性施教的“隐”过程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显”过程的转化,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常态化、持久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