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是下肢相对常见的骨折,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合并后踝骨折这一特殊复合型骨折越来越被大家熟知。由于胫骨中下段骨性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软组织覆盖较少及血运较差等特点,骨折后很容易导致骨折部位的皮肤坏死及骨质的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此类骨折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骨折断端血运、减少对软组织及骨外膜的损害则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踝关节因与下肢运动有直接相关,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骨折类型中后踝的骨折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当后踝发生骨折后,踝关节的稳定性不再保持,关节内软骨也随之发生退行性病变,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钢板及髓内针固定是目前医治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常用的两种手术内固定方式,但结合后踝骨折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型骨折,不同的骨科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标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科室收治的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经过,探讨用交锁髓内针结合空心螺钉或钢板治疗此类复合型骨折的疗效以期在临床上给予一些治疗建议。资料与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创伤骨科所在治疗组收治的107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患者,其中同时合并后踝骨折的病历共3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髓内针结合钢板治疗,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在20~73周岁之间,平均为(38.26±13.22)周岁。B组采用单纯钢板治疗,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在22~71周岁之间,平均为(39.21±14.22)周岁。主要采用Z-H分型,其中A组:Z-HⅡ型10例,Ⅲ型5例,Ⅳ型4例;B组:Z-H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4例。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抬高患肢并应用脱水药静点以促进消肿。术后对于卧床患者给予口服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常规给予消炎、消肿、隔日换药及必要的日常功能锻炼。详细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病例资料,以及术后踝关节活动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进行功能评分,所有随访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 23.0(美国IBM公司)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的随访,平均18个月,经随访结果比较显示:两组均无伤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情况的发生,钢板组出现2例皮肤坏死,1例骨折延迟愈合,髓内针组出现两例膝关节痛;髓内针组在切口的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较钢板组要短,钢板组在手术时间较髓内针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出,虽然钢板内固定术是传统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手术固定方式,其操作简单,术野暴露清晰,能够比髓内针提供更加准确的复位,但在操作过程中需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对骨折部位的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大,很大程度的破坏了骨折部周围的血运,极大的增加了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的风险,而且对于依从性差或合并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患者适用性相对较差。与钢板组相比,髓内针结合空心螺钉或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合并后踝骨折,术后既保证了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又由于髓内针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的优点,且对骨折部位的骨膜及软组织损伤降到最小,降低了术后皮肤坏死及骨不连风险的发生,目前可以考虑作为治疗胫骨中下段合并后踝骨折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