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现实,追本溯源。以鲜活农产品为研究载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宏观背景,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交易的历史与现实,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研究从概念的解读出发,指出鲜与活是肉、菜、奶等产品的价值所在,其自然特性是影响它交易特点的重要因素,并对市场交易方式作了界定,明确了交易方式内涵,将鲜活农产品交易划分为国家控制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以历史的视野探询鲜活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源头,解析鲜活农产品交易方式演变历程和发展原因。回顾改革开放前的国家统购统销阶段,认识到在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的中国,采取鲜活农产品的国家控制是必然选择。当中国改革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渐趋确立之后,国家控制下交易成本过高等弊端日益凸显。鲜活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完全取代国家控制,鲜活农产品的交易中,各类市场快速发展,地摊、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与超市共存,各有优势,在竞争中共存。解读了在超市的冲击之下,地摊交易能够生存得益于交易过程中交易主体的不在意成本。价格是交易的基础。市场价格形成的背后,是农民的无奈和弱势。广泛存在的价格差异,是鲜活农产品特性和市场选址、消费群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的农民渴望着有更多的话语权,而由村干部参与其中的专业协会则有希望成为农民搏击市场汪洋的航船。当农民为争取市场中的地位苦苦探索时,城镇居民却面临选择的困惑,购物时,去集贸市场还是超市。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左右之下,比较、选择。鲜活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调控,市场的布局、建设、管理、稳定都需要政府职能的发挥。中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没有农村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国富民强。在关注城镇居民鲜活农产品消费问题的同时,将今后鲜活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改变只将农民看成生产者的传统观念。挖掘农村鲜活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拓展农村市场是发展的必然。是拓宽鲜活农产品消费渠道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鲜活农产品虽带着泥土的气息,却联结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方式需要不断稳固、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