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冠心病体表压痛点与经络、腧穴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lizhihua511352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索冠心病体表压痛点的分布特点与规律及其与经络、腧穴的相关性,协助冠心病的针灸临床诊断、治疗,为其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丰富穴位敏化的临床实践。方法:本试验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冠心病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以54例健康人为对照,采集入组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记录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压痛点部位、疼痛程度、压痛点及特定穴位(内关、心俞、膻中、膈俞、厥阴俞、足三里)电阻值,记录3次,记录日期分别为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冠心病体表压痛点的发生率、分布部位、体表压痛点与经络、腧穴的关联性及治疗前后压痛点及相关穴位电阻值的变化。结果:1、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压痛点发生率约为73.08%,多数患者出现1-2个压痛点;健康人体表压痛点发生率约为9.26%。2、冠心病患者体表压痛点在手厥阴心包经分布最多,厥阴俞、内关、天池穴位出现压痛点的次数最多,而且这些压痛点呈现高电阻的电学特性,经治疗后患者压痛点的电阻和疼痛评分有所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心俞、内关、厥阴俞、膻中穴与健康人相比呈现高电阻的特点,经常规治疗后这些腧穴的电阻有所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电阻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健康人腧穴左右双侧的电阻,冠心病患者的心俞、内关、厥阴俞出现左右双侧的电阻出现失衡现象,经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俞、内关、厥阴俞的电阻左右失衡的现象,逐渐纠正,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膈俞、足三里未出现高电阻和左右电阻失衡的现象,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病的体表压痛点是穴位敏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腧穴的痛敏化和电敏化现象紧密相关。2、心俞、内关、厥阴俞、膻中穴是冠心病重要的敏化穴。3、膈俞、足三里为冠心病的非敏化穴。4、经络穴位电阻检测仪测量特定腧穴的电阻值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通过系统的定量感觉测试和定性统计分析,观察健康人膝关节相关穴位体表感觉的取值范围及表现特征,分析年龄、性别和 BMI对其影响,初步探讨膝关节相关穴位在“沉寂态”时
肺藏象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医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与技术手段,从理论探讨、基础实验、临床调查和试验等多方面、多层次对肺藏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
目的:根据针刺作用机理与温病郁热病机相关性,结合针刺治疗作用特点,探讨针药并用在温病发热和急症中的运用,从而为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理论引导临床。  方法:文献研究是本
  目的 通过运用邵氏“五针法”(双肺俞、大椎、双风门)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观察本法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 (6-keto-PGF1a)水平的影响,探讨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通腑化痰法(加味星蒌承气汤)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意识障碍改善情况、脑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并探
期刊
  目的:股骨干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长斜形骨折的主要问题是骨折断端存在剪切力,不利于骨折愈合,如果能变剪切力为压应力,将能促进骨折愈合,解决长斜形
随着中国石油回归A股市场,引发了股指的又一轮震荡行情。中国石油在计入指数后,走出9连阴,导致大盘失守5000点。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上证指数报收于4871点,较中国石油上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