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索冠心病体表压痛点的分布特点与规律及其与经络、腧穴的相关性,协助冠心病的针灸临床诊断、治疗,为其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丰富穴位敏化的临床实践。方法:本试验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冠心病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以54例健康人为对照,采集入组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记录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压痛点部位、疼痛程度、压痛点及特定穴位(内关、心俞、膻中、膈俞、厥阴俞、足三里)电阻值,记录3次,记录日期分别为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冠心病体表压痛点的发生率、分布部位、体表压痛点与经络、腧穴的关联性及治疗前后压痛点及相关穴位电阻值的变化。结果:1、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压痛点发生率约为73.08%,多数患者出现1-2个压痛点;健康人体表压痛点发生率约为9.26%。2、冠心病患者体表压痛点在手厥阴心包经分布最多,厥阴俞、内关、天池穴位出现压痛点的次数最多,而且这些压痛点呈现高电阻的电学特性,经治疗后患者压痛点的电阻和疼痛评分有所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心俞、内关、厥阴俞、膻中穴与健康人相比呈现高电阻的特点,经常规治疗后这些腧穴的电阻有所下降,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电阻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健康人腧穴左右双侧的电阻,冠心病患者的心俞、内关、厥阴俞出现左右双侧的电阻出现失衡现象,经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俞、内关、厥阴俞的电阻左右失衡的现象,逐渐纠正,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膈俞、足三里未出现高电阻和左右电阻失衡的现象,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病的体表压痛点是穴位敏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腧穴的痛敏化和电敏化现象紧密相关。2、心俞、内关、厥阴俞、膻中穴是冠心病重要的敏化穴。3、膈俞、足三里为冠心病的非敏化穴。4、经络穴位电阻检测仪测量特定腧穴的电阻值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