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馍馍:一种民间育儿祛病习俗的研究——以曲阜市陵南村为个案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阜市陵南村的“撒馍馍”习俗是旧时围绕防治天花接种牛痘而展开的育儿祛病习俗,本论文试图以曲阜的“撒馍馍”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与历史文献法探究该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众对育儿的观念与诉求、对疾病的认知与实践;并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等关于仪式的理论研究范式,探究此习俗中仪式的呈现与含义、如何通过仪式建构与传承地方文化,以及当下习俗仪式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  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田野地点陵南村民的生存境况、信仰世界及其关于疾病的认知与实践。陵南村所在陵城镇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南,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村内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大多村民以务农和打工为生计。村内年轻人受教育水平不算高,成家立业都比较早。村落的传统节日过得比较全,不过并不很隆重。村民对神灵比较疏离,但是普遍相信能看吓子的麻麻。在人生礼仪方面,村民重生护生,关于儿童的习俗活动比较多,  在第二章,描述介绍了“撒馍馍”习俗的环节过程与仪式活动。三十多年前儿童普遍要“种花花”(种牛痘),一般是农历二月进行。种痘后会发出来并出疹子,后面痘包成熟脱落便留下疙疤。到四月里亲戚家都会带烧饼等食物来看望,是为“掉疙疤”。到了六月初一这天则要送“痘疹娘娘”,头一天挂红子,上午焚香上供,中午面向邻居撒馍馍,之后将牌位、红子一起烧掉,称焚红子。送娘娘是对痘疹娘娘护佑儿童健康成长的酬谢与还愿。  在第三章,追溯了撒馍馍习俗的缘起与流变。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撒馍馍习俗源于历史上天花肆虐、人们研制出牛痘来防治天花的事件。对此民间发展出瘟神信仰与痘神信仰,由于天花多感染儿童,孩子又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便形成了“痘疹娘娘”崇拜。此外,六月初一撒馍馍也与中国民间对疾病的认知与岁时防疫习俗有关,到了清朝后期,更是出现“年中度岁”的说法。这些都可看作撒馍馍习俗形成与流变的重要因素。  在第四章,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撤馍馍习俗背后的深层内涵。撒馍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厚重的生命意识,人们通过信仰仪式表达他们爱生护生、求吉禳灾的诉求。其中女神信仰反映了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撒馍馍习俗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事物,反映了地方民众的知识传统与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生礼仪,撒馍馍习俗是过渡仪式,标志着儿童通过了人生的一道坎,终于脱离了疾病的威胁,得以健康平安长大。  虽然早在三十年前天花就已被消灭,社会经济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撒馍馍习俗依然得到蓬勃生存,是因为生存与生活的主题未变,传统习俗依然在以特别的方式表达着民众的精神诉求。此外,它们也在人们的社区生活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由此我们应以理性、平等的态度去看待传统习俗,由此理解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都涉及到被害人,被害人的行为不同程度影响着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如犯罪行为发生前被害人承诺在特定犯罪中可以作为阻却违法事由之一,影响到
文章介绍了Agent技术及特点,根据Agent的原理及其仿真的优势,着重叙述了Agent技术在交通仿真中的应用,详细探讨了基于Agent的智能仿真系统中车辆Agent的决策特点及模糊决策方
通过参与主持转河的景观设计工作,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拓思想,提出一些针对今后河道设计理念、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的具体方案。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