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企业总部聚集的现象,如今这种经济形态在发达国家正走向成熟,而在亚洲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近年来,得益于因交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迅速降低,众多企业纷纷推进了其总部与其制造部门相分离的这一过程。总部集聚的现象在我国大陆地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本文首先对总部集聚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认为总部集聚向心力主要是源于外部集聚经济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外部经济主要包括:(1)差异化的商业服务带来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2)众多企业的总部带来的规模经济。(3)与其他服务机构共享劳动力导致的劳动力市场规模经济。(4)知识、技术、信息的外溢效应。这是使得总部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吸引更多总部入驻的重要原因。对总部集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1)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2)丰富的科技、研发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3)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和完善的基础设施;(4)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体系;(5)政府的政策和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
其次,本文对我国大陆地区的总部集聚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集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土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总部集聚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1)北京、上海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绝对的主要集聚城市,在我国的二、三线城市,虽然也有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涉足这些地区,但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形式,和北京、上海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从总部来源国看,美、日、欧等国是在华跨国企业总部的主要母国。(2)本土企业的总部在我国一线、二线城市的集聚态势非常明显,但国企总部和民企总部的集聚在地域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和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是国企总部集聚数量最多的城市,其次行政级别较高的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也有相当数量的国企总部“扎堆”;而民企更倾向将总部置于综合条件良好的二线城市,例如浙江的省会杭州成为民营企业集聚的第一城市,从地域角度看,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总部都集聚在都长三角经济圈范围内的城市中,这与长三角先进的制造业水平可能不无联系。
最后,本文将对跨国公司的数据和本土企业的数据分别采用Tobit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实证结果如下:巨大的市场规模,发达的服务业以及完善的交通设施对于跨国企业的总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他们选择的集聚城市的重要特征。本土企业总部同样都对市场规模,商业服务水平极为看重,这体现出企业追求利润的共同本性,还有总部的共性,即从事特殊的价值创造活动。但同时,两种所有权性质的企业选址时所考虑的因素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这与两种企业的业务范围,掌握信息的完全度都可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