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位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慢性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是西方国家致盲的主要原因。DR的发病率与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和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DR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不同的病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类型,黄斑水肿的发病率约为3%~70%。 二十多年来,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措施,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两种途径促进视盘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预防新生血管的产生,控制和延缓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使DR的致盲率降低90%以上。美国早期治疗糖尿病研究组(ETDRS)已总结,对临床明显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abetic macular edema CSME)进行局部光凝治疗,不仅能降低视力丧失危险,还能增加视力恢复的机会,降低持续性黄斑水肿的发病率。对增殖前期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CSME,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和黄斑局部光凝术,有学者提出对增殖前期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CSME,先行局部光凝再作全视网膜光凝,视力恢复快。也有学者采取改良的黄斑格栅样光凝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治疗。但是在临床上,客观定量研究局部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后视网膜形态和功能改变尚未见报道。 业已证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分型与视力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提示DME光凝治疗后的短期视力预后与病灶距中心凹的距离密切相关。另有报道,治疗前视力,年龄,血糖控制方法也是治疗效果重要预测指标。但临床上尚未见到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角度,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光凝治疗后视力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的报道。第一部份氦激光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 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GR),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等研究手段,探讨氟激光对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弥漫性黄斑水肿,行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术的临床疗效,为合理治疗DME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门诊连续就诊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散瞳全视网膜镜(120’)眼底检查,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符合入选标准,明确诊断为增殖前期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弥漫性黄斑水肿38例76只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全视网膜光凝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术组(A组)和单纯全视网膜光凝术组(B组)。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对治疗后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功能的改变及黄斑区渗漏的改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组(以下简称A组)较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组(以下简称B组),治疗后视力恢复快,治疗后3个月A组视力提高及稳定者33例,B组14例。治疗后3个月时,A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较治疗前减少,而B组仍有增加,2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组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组完全无渗漏17眼占44.7%,B组3眼占7.9%。2组光凝治疗后3个月,黄斑区00、50、10。和整体视网膜的P1波,N1波的潜伏期均延长,各波的反应密度均下降,但在黄斑区00一10。区域内,B组较A组Pl波潜伏期延长明显,Nl和P1波的反应密度下降显著。结论全视网膜光凝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治疗增殖前期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弥漫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优于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