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骨质比较硬,一般都是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伴有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就可能导致骨折,尤以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占全部骨折的3~4%,男女比例约为1:3[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基本上比较统一,如果没有手术禁忌症,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2]。治疗方法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髓外固定系统,以DHS及解剖锁定钢板为主,二是髓内固定系统,有PFN、PFNA、伽马钉等。目前国内外学者比较推崇的手术方案还是髓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不管是哪种髓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近端均需先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经正侧位透视位于股骨颈内后才能向股骨颈内拧入锁钉或螺旋刀片。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不同,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的方向有所差异,即股骨颈前倾角不同。为研究在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行髓内固定时,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的方向,即股骨颈前倾角是否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设计了本组实验。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大于65岁的为老年组;年龄小于或等于65岁的为成年组,每组均为30例,骨折按Evans分型,老年组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5例;成年组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11例,Ⅳ型9例。骨折按AO分型,老年组:31A1.1型4例,31A1.2型7例,31A1.3型5例;31A2.1型6例,31A2.2型4例,31A2.3型2例;31A3.1型1例,31A3.2型0例,31A3.3型1例。成年组:31A1.1型3例,31A1.2型5例,31A1.3型2例;31A2.1型8例,31A2.2型6例,31A2.3型5例;31A3.1型1例,31A3.2型0例,31A3.3型0例。其中,老年组有18例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有6例合并有头、胸、腹等复合伤;成年组有5例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有15例合并有头、胸、腹等复合伤。术前均给予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临时制动,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科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头胸腹复合伤给予对症处理,经过3~10天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均选择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roximal femoral,nail-rotation,PFNA)固定。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给予软枕垫高,在C臂机透视下牵引下肢,使骨折闭合复位,透视观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在大转子的顶点近端取长约5cm的切口,于大转子的顶点处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于股骨粗隆部扩髓,将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内,C型臂透视示PFNA主钉进入深度合适后,安装套筒,于股骨颈内打入导针,透视示导针正位位置良好,侧位位于股骨颈的正中,然后测量股骨颈前倾角。于双侧髂前上棘放置支架,支架顶部线与髂前上棘连线平行,于患足内侧上放置一根导针,内外旋足部,使导针与髂前上棘连线垂直。在距患足约50cm处用数码相机水平位拍照,将平行髂前上棘连线的支架与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叠加成像,测量两连线的夹角,本研究称之为临床前倾角。将测量出来的前倾角按年龄分成两组,年龄大于65岁为老年组,年龄小于等于65岁为成年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测量出来的临床前倾角给予统计学分析,老年组测量出来的临床前倾角为20.3°±4.2°,成年组临床前倾角为29.8°±4.0°,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平均年龄为77.3±5.7岁,成年组的平均年龄48.9±12.3,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的前倾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股骨颈的临床前倾角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临床骨科医师在行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时,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的方向应因患者的年龄不同而调整前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