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吸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吸烟为众多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增加死亡率。吸烟比非吸烟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3倍。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研究显示,吸烟患者的预后差于非吸烟患者。然而,部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研究却显示,吸烟患者预后要好于非吸烟者,该现象也被称为“吸烟悖论”。目前,吸烟对我国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预后影响鲜有报道,尤其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结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吸烟对于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了自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6431例,ACS的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根据患者入院时吸烟状态分为非吸烟组(包括从不吸烟与已戒烟患者)和吸烟组。经过平均2年的随访,应用Kruskal-Willis H法比较了连续型变量的差异,应用卡方检查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了分类型变量的差异,应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次级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出血、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的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测了终点事件的预测因子。本研究中所有P值均为双尾检验P值。对于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差异,定义P<0.05为具备统计学显著性。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经过阜外医院介入导管室核心实验室数据系统检索,筛选出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6431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吸烟状态分为非吸烟组(包括从不吸烟与已戒烟患者,2673例)和吸烟组(3758例)。结果发现,吸烟组患者年龄较轻、男性为主、体重指数较高、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吸烟组,而有冠心病家族史、陈旧心肌梗死以及既往PCI的比例则明显高于非吸烟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吸烟组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组,股动脉路径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慢性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术前TIMI0级血流以及血栓抽吸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组;吸烟组前降支病变介入比例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患者置入支架的直径要大于非吸烟组;余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吸烟组的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明显低于非吸烟组(0.1%vs.0.4%,P=0.015;0.1%vs.0.4%,P=0.048);而在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以及新发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6398例(99.5%)患者完成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60天。2年随访结果显示:吸烟组的脑卒中和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吸烟组(1.2%vs.1.8%,P= 0.036;0.6%vs.1.1%,P= 0.026),而全因死亡两组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左主干(left main,LM)病变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为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LM病变和STEMI;2年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慢性肾功能不全、OMI和STEMI;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和脑血管病史。研究结论(1)对于行PCI的ACS患者,吸烟患者住院期间的心原性死亡及全因死亡明显低于非吸烟患者。(2)对于行PCI的ACS患者,吸烟患者2年的脑卒中及心原性死亡明显低于非吸烟患者。(3)多因素分析吸烟并非上述患者心原性死亡、全因死亡以及脑卒中的独立预测第二部分吸烟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及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o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已成为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然而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在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进而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不良缺血事件。血小板功能检测如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发现那些存在HTPR的患者重要方法,也为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改善临床预后。目前,有关吸烟对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以及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争议。TEG检测所发现的HTPR与吸烟及预后的关系也无明确定论,尤其缺乏大规模中国冠心病PCI患者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年长期随访结果的分析,探讨吸烟对HTPR的影响以及HTPR与临床远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且有术后12-72h血栓弹力图检测报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吸烟状态分为吸烟组(n=2604)和非吸烟组(n=2002),再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将患者分为HTPR组和无HTPR组。血栓弹力图-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凝块强度(TEG-MAADP)>47mm定义为HTPR。术后随访观察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应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在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1328(28.84%)例患者存在HTPR,吸烟组与非吸烟组HTPR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9.4%vs.28.1%,P=0.351),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的HTPR的发生率仍无明显差异(29.3%vs.27.7%,P=0.348);随访2年,无HTPR与HTPR组在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仍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研究结论(1)在中国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与血栓弹力图所发现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无明显相关性。(2)2年随访结果显示血小板高反应性不影响其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