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卒中(stroke)是一种以神经功能缺损为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平衡缺失、血小板激活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亚低温状态对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用于心脏疾病、心肺复苏,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疾病等的临床治疗中。本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监测亚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以及评价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方法:1.亚低温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脑保护、以及预防治疗后并发症等综合常规疗法。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美迪特的II型冰毯仪(盖玛公司,美国),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用酒精擦浴,使体温快速下降到32-34℃。根据患者的血压、肌张力及心律等情况,用冬眠肌松剂(500m1 0.9%的生理盐水+100mg的异丙嗪+100mg的氯丙嗪+300mg的卡肌宁)对患者进行点滴。亚低温进行治疗72h后,停止服药,撤除冰毯与冰帽,以1℃/24h的速度进行复温。2.临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的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再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标准进行缺血性卒中功能残障评分,其评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高,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差。患者亚低温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评定,计算前后差异度。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生活质量疗效判定采用严格的健康生活质量调查评分,主要包括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身体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等指标,其评分值越高,表示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情况越好。4.TEG参数测定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前1h,采集患者的静脉血,选择0.109mol/L的枸橼酸钠进行抗凝,之后立即送检。并采用Thrombelastograph Analyzer TEG-5000的血栓弹力测定仪器(HaemoscopeCor公司,美困)测定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栓弹力参数。测定的参数主要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参考值为5~10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inetics of clot development, K),参考值为1~3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参考值为53~72deg;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 MA),参考值为50~70mm;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index, CI),参考值为-3-3。5.凝血功能指标测定采用全自动血凝仪CA-7000 (sysmex公司,日本)测定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D-dimer(D-二聚体)、FIB(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以及PAGT(血小板的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6.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分析;(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缺血性卒中功能残障情况比较分析;(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析;(5)两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6)亚低温治疗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统计分析;(7)两组患者TEG参数分析;(8)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9)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亚低温治疗后,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4, P=0.01, P<0.05)。χ2检验结果表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5,P=0.01,P<0.05)。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卒中量表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卒中量表评分降低更明显,在治疗后2周、3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P=0.03;χ2=4.52,P==0.01).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缺血性卒中功能残障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降低更明显,在治疗后2周、3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3;χ2=4.46,P=0.0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P=0.52,P>0.05),治疗2周、3周后总体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3;χ2=5.23,P=0.01,P<0.05)。5.两组患者卒中量表评分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对两组患者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神经功能卒中量表评分降低,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逐渐升高,其中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与卒中量表评分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与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治疗组恢复情况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亚低温治疗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统计分析对4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亚低温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冠心病、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病、心房纤颤、脑心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亚低温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2,P<0.05)。7.两组患者TEG参数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均较小,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较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前1小时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均明显升高,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明显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均较小,而D-二聚体D-dimer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值均较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前1小时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均明显升高,而D-二聚体D-dimer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凝血反应时间R值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呈正相关(P<0.05)。而与D-二聚体D-dimer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值呈负相关(P<0.05,P<0.01)。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值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呈负相关(P<0.05,P<0.01)。;而与D-二聚体D-dimer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亚低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可加快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并且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应地提高,其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其生活质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TEG的应用可有效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不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并且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TEG监测亚低温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显著地改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