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尼民居是石林地区撒尼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技术而创造出来的居住形式,是云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类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撒尼民居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全球“文化趋同”的影响日益广泛,使地区的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化的严峻考验,撒尼民居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为了保护和延续珍贵的撒尼建筑文化,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撒尼民居的建筑特征,总结出撒尼民居文化的典型载体--建筑符号和建筑材料,为撒尼民居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体参考,并探讨了这些实体是如何在现代小型建筑中加以利用,以达到传承撒尼民居文化的目的。这对撒尼民居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石林县大糯黑村的撒尼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撒尼民居的布局、建筑结构体系,分类总结出撒尼民居独特的建筑符号,分析了撒尼人如何“就地取材”,利用当地木材和石材用于民居的构造和装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针对现代小型建筑的设计,论文中提出了传承撒尼民居特色的理念和观点,包括:现代小型建筑对空间的需求、空间结构的传承更替。在传承撒尼建筑符号探讨上,运用了再现、抽象、隐喻的方式,并且借鉴了符号学上的引借、夸张、解构、母题重复的手法;在传承撒尼建筑材料的探讨上,肯定了传统材料的价值,又借用了部分的现代建筑材料,进行了两者的结合,并对材料的色彩和质感的运用原则和处理手法进行探讨。
在以上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三个现代小型建筑设计实践来体现撒尼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实践包含了对一个茶室和两个住宅的概念设计,以满足现代使用功能为前提,在建筑平面、立面和细节处理上,通过上述的理念和方法,对撒尼民居的建筑符号和材料进行传承,使设计出的建筑既富有现代风格又能体现撒尼民居地域特征。论文通过一系列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来体现研究结论:
(1)从平面入手,茶室和住宅的平面布置以撒尼民居的“一”字形平面、“L”形平面、“冂”形平面和自由形平面为基础进行变形,保留了撒尼民居空间布局的精神,将功能空间按照现代生活习惯重新布置。
(2)对撒尼建筑符号进行加工处理,运用到设计实例中,形成了建筑立面一系列元素。这些元素包括门窗、烤烟房、“灰空间”檐廊、山墙、屋顶。在转化的过程中,没有原样沿袭,而是利用了借用、母题重复、夸张、解构等手法,改变了材料、形态和组合形式,但是仍然以传承这些建筑符号和撒尼民居整体神韵为主。
(3)材料受到资源的限制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撒尼民居材料,因此在传承方面在既强调了在撒尼民居常用又能在现代建筑发挥功能的材料,木材和石材作为两种比较突出的材料,在设计中作为传承的载体被重点运用。
本论文以建筑符号和材料为切入点,从这两个方面对撒尼民居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不仅立足于建筑学本身,而且运用了符号学、材料学等相关知识。文章重点在于将前面的研究基础在具体的设计中表现出来,以体现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通过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在全球化和地域化并存的现代社会,通过怎样的途径来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以避免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从而提高我们对地域建筑的重视,具有一定现实和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