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本来是为了丰富教学、丰富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是在实际的教育应用中,却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本文主要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分析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异化。并选用三个比较关键的影响因子来加以分析,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者,由于在教学活动中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缺失;教育技术创造主体与应用主体的分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磨合等原因,造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替代;教育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教育者本身的劳动过程都产生了异化,另外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情感也变得匮乏。作为受教育者,由于本身学习技术驾驭力低、信息文化素养和网络元认知能力弱,以及技术伦理教育的缺失加上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差等原因,使受教育者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受教育者主体间关系、学习活动本身都产生了异化,另外网络不良信息对受教育者身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作为教育管理者,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功利性大于教育性、教育制度规范本身的内在缺陷以及教育管理的特殊性,造成了教育管理本身活动的异化、管理活动中的功利化、管理评价中的技术化、对教育培训理念认识的肤浅化以及管理决策的行政化。笔者分析了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原因后又提出了其消解的可能性途径。并尝试着从马克思对消解异化理论的营养中汲取有利成分,异化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从人出发,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是正确的消解途径。具体来说,教育者要树立合目的的教育技术价值观、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素养、作为技术设计者和反思性实践者以及加强自身的学习;受教育者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转变学习理念、培养信息技能以及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学校组织的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