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二是关于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 首先,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构建了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基础、合作的动力机制、发展形式以及合作内容的研究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主要任务,由此形成了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以此为理论指导,文章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分析。作者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贸易和投资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次区域总体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文章认为亚洲开发银行主导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有其必要性。作为松散的国家间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战略性的也有现实中的。 面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中国云南省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文章提出,战略利益观是中国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观,同时也是次区域各国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石。通过对云南的区位为什么能成为优势的分析,指出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桥头堡”的国际大通道优势。立足此优势,云南的区位比较优势向区位竞争优势转化成为现实选择。一是区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_二是低成本的初级竞争优势向高效率的区位竞争优势的转化。文章认为,交易效率是影响区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并指出云南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内区际贸易和实企业“走出去”战略二条途径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文章指出,持续的创新是高效率竞争优势实现的关键,需要通过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获得持续创新的各项因素。一方面要构建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具有导向性的产业投资政策,吸引国外利省外的外部投资以及非公经济成份的投资来获得产业集聚的外部效益。最后,文章指出政府在云南实现竞争优势的“两个转化”中应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为区域创新发挥航标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