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及DNA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的存在是否可以归因为炎症反应或是氧化应激,研究证据还比较少。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污染加剧,评估城市大气污染与人群暴露健康风险的关系,建立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暴露-效应关系,从流行病学角度深入探讨大气污染物致人体健康损害的机制非常有必要且极具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panel(定群追踪)研究的方案,以主要暴露于北京大气条件下的37名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长期追踪该人群两年,获取大气污染对其健康的影响,建立敏感人群在大气污染下的暴露-效应关系;同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选择128名健康的非吸烟的年轻住院医为对象,研究空气质量干预措施下非敏感人群的暴露-健康关系。在大气污染物暴露方面,通过分析实时连续测定的大气中PM2.5和BC等颗粒物浓度及NO2、NO、SO2和CO等气态污染物浓度,获得了研究期间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及变化;在健康效应方面,以反映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呼出气一氧化氮,反映机体DNA氧化应激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八羟基脱氧鸟苷,以及反映呼吸生理功能的肺功能作为健康观察终点。为加强流行病统计方法研究暴露-效应的因果关系,本研究以儿童呼吸系统的炎症效应为目标,首先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建立暴露与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LOESS模型模拟暴露-效应曲线,进而采样多项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健康指标在污染物作用下的滞后效应,最后采样双污染模型排除高度相关的污染物之间的潜在混淆等统计模型,从而定量、系统的获得了黑碳暴露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炎症的证据。  研究发现在大气污染物所诱导的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BC)起主导作用,而作为PM2.5重要组成成分的BC,可能是PM2.5对人体所产生的炎症效应的主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的儿童,大气污染物对儿童肺部的影响表现为对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的全面受损;在对DNA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中,PM2.5中的硝酸盐和硫酸盐等二次气溶胶对DNA损伤的作用明显,并存在着滞后效应;大气中的颗粒物以及部分气态污染物与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和机体DNA损伤之间存在因果相关。在北京现有大气污染水平下,无论是作为敏感人群的儿童还是非敏感人群的健康青年,大气污染都可造成其呼吸系统急性炎症的发生以及DNA氧化应激损伤的加剧,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的肺功能损害与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论文全面回顾了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纳米碳管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纳米碳管及纳米碳纤维等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及应用。采用透射电
本文从资源再生、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以高炉水淬矿渣、水泥熟料、石膏为原料,掺加减水剂,研制出一种低碱度生态型胶凝材料。根据配方生产235吨低碱度生态型胶凝材料,并利用此胶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过程中,对于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高压输电线路的广泛使用正好解决了这一实际需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为了在TC4钛合金表面获得良好的耐磨涂层,本文进行了NiCrBSi、NiCrBSi/TiN等材料体系的热喷涂预置及激光重熔试验.优选出了适宜的涂层材料(NiCrBSi,NiCrBSi+20vol%TiN)和最佳
本课题通过XAD-8/XAD-4吸附树脂将黄浦江水源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分为四类:疏水酸、非酸疏水物质、弱疏水物质和亲水物质。以溶解性有机物碳(DOC),254nm紫外吸光度(UV254),三氯甲
土壤硝化过程是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核心之一,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主导了土壤硝化过程,但是这两种功能微生物的生态位和活性对氨氧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如pH、底物
电磁功能材料由于具备力电/力磁转换功能、较快的响应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元器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层状电磁功能材料的界面结构、应变失配、尺度效应、非线性响应等因素对其性能劣化与断裂破坏失效等可靠性问题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层状电磁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发展多场动静态加载测试技术,对层状电磁复合材料性能劣化和破坏失效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鼓包测试表征方法基
以2013-07-22甘肃岷县与漳县交界的Ms6.6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处理兰州、高台2个台2011~2015年重力观测资料,试图提取这次地震前的相关重力异常信息.结果 表
艾滋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年来,在中国政府、各界机构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等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输血传播基本阻断、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