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发现市场存在种种的“异常”现象是有效市场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由此而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投资者复杂的投资行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记忆性问题。笔者发现中国的股票市场也不是有效的,中国的股票市场存在着某种记忆行为,上证指数是非随机游走的。投资者对信息的非对称、非线性、暴发性反应导致了这种长记忆性的出现。为了考量投资者的非对称、暴发性反应,笔者提出将股票市场的走势划分成上升和下降两种态势。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暴发性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改进证券市场效率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在阐述和评价传统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思想做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本文的创新观点。笔者认为MS模型适合对中国股市进行研究,中国股市应从总体上考虑投资者在股市的不同周期中的非对称性反应。
第二部分研究了描述时间序列记忆性的统计量,并应用这些统计量对上证指数日度、周度和月度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上证指数日度收益率序列存在长记忆性、周度收益率序列存在中记忆性、月度收益率序列存在短记忆性。
第三部分则应用MS模型对上证指数收益率序列进行了模拟,并划分出了上证指数的上升态势和下降态势。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升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反应的现象,而在证券市场下降的过程中存在着反应不足的行为。同样的信息出现在股市的上升阶段更会引起股市的较大波动。
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对上证指数在上升区段和下降区段中信息的非对称反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周期中投资者对于新的信息采取不同的策略:投资者在股市的上升区间对股市的利坏消息反应更敏感,在股市的下降区间对股市的利好消息反应更敏感。这体现了我国投资者对于“收益”和“亏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投资者依然存在一定的政策依赖性心理。
第五部分针对我国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证券交易制度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管、改进信息披露制度、适时引入新的投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