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SAH后的自噬现象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SAH后自噬现象及自噬-凋亡关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建立了 SD大鼠血管内穿刺SAH模型,所使用的行为学试验包括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大鼠平衡木试验、旋转平衡木试验(Rotarod)及Morris水迷宫试验。使用的生理生化及组织学实验方法包括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自噬-凋亡蛋白的荧光双标染色,Fluoro-jade C退行性神经元染色、尼氏染色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本研究首先探讨了 SAH后内源性OPN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和LC-3 Ⅱ/Ⅰ)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及在脑内各种细胞类型中的分布。研究发现SAH后内源性OPN与三种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随时间递增,并于SAH后24h达到峰值。此外,内源性OPN与自噬启动蛋白Beclin1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但均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内。继而本研究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重组骨桥蛋白治疗组(SAH+rOPN,每只大鼠于术后1h经鼻腔给予5μg大鼠源性重组骨桥蛋白)和安慰剂治疗组(SAH+Vehicle,每只大鼠于术后1h经鼻腔给予等量的PBS),研究了 SAH后经鼻腔给予重组骨桥蛋白(recombinantosteopontin,rOPN)对神经元自噬、凋亡水平以及自噬-凋亡关系的影响,并同时关注了 SAH后经鼻腔给予rOPN对实验大鼠的短期(术后24h)及长期(术后一至三周)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SAH后经鼻腔给予rOPN能显著减少术后24h大鼠损伤半脑内的Fluoro-jade C阳性染色细胞数、降低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量、同时显著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和LC-3 Ⅱ/Ⅰ)的表达(P<0.05),并在细胞层面上影响自噬-凋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SAH后经鼻腔早期给予rOPN可显著改善实验大鼠短期和长期的运动平衡能力及长期记忆功能,减轻远期海马损伤(P<0.05)。此远期效果可能源于早期rOPN给药对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减轻。此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中增设FAK磷酸化抑制剂组(SAH+rOPN+Fib-14,每只大鼠于造模前1h经腹腔注射30mg/kg的FAK抑制剂-14)及其溶剂对照组(SAH+rOPN+DMSO,每只大鼠于造模前1h经腹腔注射等量的DMSO)对FAK通路进行干预,并发现阻断FAK蛋白磷酸化可使其下游信号分子ERK1/2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从而部分逆转rOPN治疗带来的短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自噬水平增加(P<0.05),提示FAK-ER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OPN诱导的自噬增强现象的上游调控。综上所述,SAH后予rOPN治疗可通过激活自噬和调节自噬-凋亡相互作用来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EBI。此外提示,SAH后早期给予rOPN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迟发性脑损伤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