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Tir--C在大肠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中的表达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kto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nterohaemorrhagic E.coli, EHEC) O157:H7是一种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haemorrhagic colitis, 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obocytopenie porpura, TTP)等并发症,重者可致死亡,其感染的病死率为0%-10%。自从Riley1983年首次报道由EHEC 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以来,该菌引起的暴发流行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预防和控制EHEC O157:H7感染十分重要。目前,针对EHEC O157:H7感染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尽管EHEC O157:H7对大多数抗生素比较敏感,但其被抗生素杀死后,可释放志贺毒素,加剧患者并发HUS的危险性。因此,对使用抗生素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鉴于EHEC O157:H7暴发流行的严重性和抗生素治疗上的困难,疫苗的研究极为重要。EHEC O157:H7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细菌的黏附定植力和毒素两个方面,而转位紧密黏附素受体(Translocation intimin receptor, Tir)是0157:H7的一种重要毒力蛋白,经EHEC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TSS)分泌并转位进入宿主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上,与紧密黏附素结合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多聚肌动蛋白聚合,造成黏附局部微绒毛刷状缘破坏,形成特征性的黏附和擦拭损伤(attaching and effacing lesion, A/E lesion),即Tir在EHEC O157:H7的定植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阻断EHEC O157:H7感染的黏附初始阶段,可避免黏附和擦拭性损伤的发生,从而终止感染。本研究从NCBI网站GenBank上查到EHEC O157:H7标准株EDL933转位紧密黏附素受体完整的编码区(cds)基因序列(Accession number NC002655.2)和氨基酸序列(protein id NP290261.1),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和抗原表位分析软件,预测分析其蛋白结构和抗原特性,从Tir基因全长中选取抗原表位分值高的基因进行研究(命名为Tir-C);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Tir-C;将目的基因连至PET-30a(+)载体上,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Tir-C,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诱导表达和纯化重组蛋白Tir-C;将目的基因克隆入乳酸菌高效组成型表达质粒PMG36e中,获得重组质粒PMG36e-Tir-C,经电穿孔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化至嗜酸乳杆菌中,构建表达EHEC0157:H7Tir-C基因的重组嗜酸乳杆菌活载体疫苗;进一步用原核表达的Tir-C蛋白、表达EHEC O157:H7Tir-C基因的重组嗜酸乳杆菌、重组嗜酸乳杆菌结合原核表达的Tir-C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观察亚单位疫苗和重组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探讨与比较预防EHEC O157:H7感染最有效的疫苗,为发展新型疫苗提供实验依据。二、研究方法1.EHEC O157:H7Ti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NCBI网站GenBank上获得EHECO157:H7标准株EDL933Tir完整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运用InterProScan分析Tir氨基酸序列;同时使用两种B细胞表位在线分析软件(http://www.imtech.res.in/raghava/abcpred/与http://www.cbs.dtu.dk/services/bepipred/)预测Tir蛋白的B细胞表位。2.目的基因Tir-C的原核表达2.1目的基因Tir-C克隆载体的构建根据Ti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选取Tir基因全长中的一段基因作为目的片段(Tir-C)进行研究,根据该片段的基因序列设计两条引物,通过PCR,从EHEC O157:H7广州株882364染色体DNA中扩增出Tir-C基因,克隆入T载体pMD19-T中,构建和鉴定重组克隆载体pMD19-T-Tir-C。2.2目的基因Tir-C表达载体的构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Nde I和Mo I,双酶切重组克隆载体pMD19-T-Tir-C,回收纯化目的基因Tir-C,与经过Nde I和Xho I双酶切的空质粒PET-30a(+)用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表达载体PET-30a(+)-Tir-C。2.3目的基因Tir-C的表达、纯化和鉴定将重组质粒PET-30a(+)-Tir-C转化至BL21/DE3中,在异丙基-p-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重组蛋白Tir-C,用12%SDS-PAGE鉴定,进一步利用Ni-Agarose 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蛋白。以抗6×His单克隆抗体稀释液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小鼠IgG稀释液为二抗,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初步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3.表达目的基因Tir-C的重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构建3.1目的基因Tir-C的扩增根据Tir-C基因的碱基组成及乳酸菌高效组成型表达质粒PMG36e的酶切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Tir-C。3.2构建重组质粒PMG36e-Tir-C将目的基因克隆入乳酸菌高效组成型表达质粒PMG36e中,获得重组质粒PMG36e-Tir-C。3.3重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构建将重组质粒PMG36e-Tir-C,经电穿孔法转化至嗜酸乳杆菌中,构建表达EHEC0157:H7Tir-C的重组嗜酸乳杆菌,经革兰染色、菌落PCR、质粒PCR、双酶切、SDS-PAGE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三、结果1.EHEC O157:H7Ti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Tir基因全长1,677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共编码558个氨基酸;InterProScan分析该氨基酸序列含有三个结构和功能域,即Tir的N端、C端和与Intimin结合的M区;Bepipred分析预测有20个B细胞线性表位肽段,ABCPred分析预测有26个B细胞线性表位肽段,综合分析结果,拟取C端,即Tir基因全长中的1000bp-1674bp作为目的片段进行研究。2.Tir-C基因的原核表达从EHEC O157:H7广州株882364染色体DNA中扩增出Tir-C基因,大小为675bp,与预期一致,重组质粒pMD19-T-Tir-C及重组表达质粒PET-30a(+)-Tir-C经质粒VCR、Nde I和Xho 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构建成功;目的蛋白诱导表达成功,经SDS-PAGE电泳显示与理论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相符,经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Tir-C。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纯化的融合蛋白在24KDa左右处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与预期一致。3.表达目的基因Tir-C的重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构建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Tir-C,克隆入表达质粒PMG36e中,获得重组质粒PMG36e-Tir-C,经电穿孔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化至嗜酸乳杆菌ATCC4356中,经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学的变化、菌落PCR、质粒PCR、双酶切、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鉴定,证实表达EHEC O157:H7Tir-C基因的重组嗜酸乳杆菌菌株构建成功。四、结论1.选取的Tir-C基因抗原表位预测分值较高,大小为675bp。2.成功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MD19-T-Tir-C和PET-30a(+)-Tir-C原核表达载体。细菌培养物经IPTG诱导表达出重组融合蛋白,纯化得到重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为24KD左右。Western blot初步鉴定该融合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3.表达EHEC O157:H7Tir-C基因的重组嗜酸乳杆菌菌株证实构建成功。
其他文献
该文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精浆中精子前向运动相关蛋白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精浆中精子前向运动相关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和氨基酸序
专家简介  李纪珍 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主任助理,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兼职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项目管理。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5个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项目2项,企业咨询项目4项。参加过20多个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项目6项,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省市政府项目2项,
目的:探讨近20年天津市肿瘤发病变化趋势、发病特点及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为临床和病理医师提供有价值的肿瘤病量学资料.结论:1、肿瘤的年代发病趋势:20年间良性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