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原油消费大国,提高探明地质储量采收率是石油行业实现高效开发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油气资源明显供不应求。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经过几十年的挖潜现在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尽管剩余油高度分散、综合含水率高达95%,但是仍有一半以上的剩余储量滞留在地下尚未得到有效动用。剩余油表现形式分为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在井网一定条件下,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性质、构造特点、井网控制程度和驱替方式等因素有关。因此,研究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清晰准确地认识剩余油成因和启动条件,努力将零散分布的剩余油转化为待采出的可动油,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实现特高含水期老油田的有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对国内外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动用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在微通道内流体渗流特征、水驱油过程流体运动规律及微观作用力影响下微观剩余油的成因及动用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基于萨中开发区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微通道内微观流体动力学机制研究,认识并证实了范德华力和界面张力在微通道小孔隙流动中的影响。从微观界面力学出发,在多孔介质孔喉尺度下流体的流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微观作用力对多孔介质渗流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牛顿流体在微圆管内流动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得到流体在微圆管内的速度分布和平均流量分布模型;建立了水驱油毛管束网络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分析阐明了微观力在多孔介质壁面上的作用及对渗流的影响:结合萨中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考虑固液界面作用力的不同类型储层水驱油三维网络动态模型,并进行微观剩余油变化规律数值模拟,从而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微观剩余油形成的影响;通过水驱油三维网络模型模拟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及润湿比等因素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开展多孔介质微观剩余油成因及动用机制研究,对不同储层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描述,认识不同类型剩余油成因,揭示剩余油动用机制;根据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挖潜思路和对策,完善并丰富了微观剩余油理论,为剩余油有效挖潜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在微尺度条件下,分子间范德华力对微通道内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不可忽略;考虑液固界面作用时,微管内水相流动规律明显不同于传统泊肃叶流动结果;微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润湿性、毛管力以及储层物性特征等因素影响,孔喉比越大、配位数越小、毛细管壁的哈默克常数越大,剩余油越富集;微观剩余油主要表现为分散状、连片状和膜状三种形式,分散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孔道半径和喉道半径比较大的储层;连片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喉道半径小的孔喉:膜状剩余油与岩石孔喉的润湿性关系紧密,亲油性孔隙壁对油的附着力加大,易形成油膜:研究分析表明,通过改善储层孔喉结构、调整驱替方向和改变驱替体系等方式可实现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的启动,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