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发现我室1999年报道的RPS6KC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上调表达,我们拟对其生理功能进行详细研究,但在核对测序数据时却发现其cDNA序列并非是全长序列,于是通过EST电子信息步移的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了若干位于5’侧的新ESTs序列,经重新拼接得到的全长cDNA序列长达4196bp,较之原序列(2349bp)长了1847bp,与原先Northem杂交检测到的转录本长度4.4kb非常接近。新序列的开放阅读框为3102bp,它编码了106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18.7KD。用全长cDNA检索人类基因组序列发现,该基因由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组成,位于染色体1q32.3,我们从人脑cDNA文库中克隆到了全长的RPS6KC1 cDNA,测序证明所克隆的cDNA与来自ESTS拼接的序列完全一致。经用SMART软件作RPS6KC1功能结构域分析,发现预测的RPS6KC1具有4个结构域,依次它们分别是PX结构域(PX domain)、MIT结构域(Microtubule-Interacting and Trafficking moleculars domain)、STK1和STK2结构域(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catalytic domain)。 为了证明RPS6KC1蛋白的客观存在并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提供材料,我们在原核细胞中重组表达了RPS6KC1表位抗原区的肽段,并用其制备了RPS6KC1的多克隆抗体。Westem Blot证实RPS6KC1确实存在于细胞中,其分子量约为120KD。基于预测的RPS6KC1具有间隔分布的蛋白激酶结构域,我们又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了RPS6KC1的全蛋白,并以MBP(Myline Binding Protein)以及S6肽段为底物,检测了RPS6KC1的蛋白激酶活性,但未能获得阳性结果。由于这一实验结果与日本学者在同期获得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采纳了日本学者对这个基因的命名(2002年9月发表于JBC),RPK118(既118KD的核糖体假激酶)。 虽然RPK118蛋白没有激酶活性,但日本学者发现它能够与鞘氨醇激酶互作,并且可共定位于内涵体上,非常巧合的是我们用酵母双杂交、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发现PRK118能够与一个已知定位于线粒体的抗氧化蛋白PRDX3互作,并且它也能把PRDX3共定位到内涵体上。在293T和COS7细胞中,荧光抗体标记的RPK118弥散分布、或者成小环状、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质中,与早期内涵体标志蛋白EEA1呈现共定位图像。在RPK118与PRDX3共转染的细胞中,RPK118的分布与单独转染时相同,而PRDX3与EEA1呈现明确的共定位图像,这在单独转染PRDX3时很难观察到。然而,当用缺失N端PX区的RPK118突变体与PRDX3共转染时,二者显现共定位图像,但都不能与EEA1共定位。当用缺失C端激酶区的RPK118突变体与PRDX3共转染时,则仅见RPK118与EEA1的共定位,观察不到PRDX3与EEA1的共定位。这些结果提示,RPK118的PX结构域是参与内涵体定位的区域,而其激酶结构域可能是PRDX3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