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和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在我国病例报告逐年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遗传、环境、免疫三者相互作用参与IBD发病,并可能决定临床表型。近年国内外学者对IBD遗传因素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除与疾病易感性相关外,与某些疾病表型也相关,如NOD2突变在回肠CD为多。作为第一个CD易感基因,NOD2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提示IBD发病与肠道细菌及自然免疫相关。DEFB1和ATG16L1属免疫防御功能相关基因,有研究发现DEFB1多态性与CD相关,在我国尚无相关报道。ATG16L1作为新近确定的CD易感基因,在高加索人群研究中得到较好的重复,而在我国尚无相对大样本的研究。除遗传因素之外,一些特异性抗体可能作为IBD与免疫反应有关的表现而受到重视,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tyoplasmic antibodies,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ies,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ncreatic antibodies,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oblet cellautoantibodies,GAB)等,四种抗体检测在国外广泛用于IBD的诊断,但在中国人群中报道较多的为p-ANCA和ASCA,二者联合检测诊断IBD敏感性较低,且不同中心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而PAB和GAB国内报道较少,且上述抗体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报道尚有争议。IBD为异质性疾病,基于遗传学异质性和血清学异质性的研究可准确界定IBD临床分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细化和预后的判定。因此本研究从IBD遗传易感性和相关抗体检测着手,立足于国内现有试验条件,研究旨在:1.探讨自然免疫相关基因DEFB1和ATG16L1单核甘酸多态性与IB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IBD临床表型的可能关联;2.探讨p-ANCA、ASCA、PAB和GAB联合检测对IB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IBDI临床表型的可能关联。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ATG16L1和DEFB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47例无血缘关系的我国汉族IBD患者(150例UC,97例CD)以及200例正常对照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polymophism,PCR-RFLP)方法和部分样本(10%)测序方法,检测DEFB1基因(rs11362和rs1800972位点)和ATG16L1基因(rs2241880和rs1045095位点)多态性,并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DEFB1基因rs11362多态与UC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携带rs11362GG基因型个体患UC风险是携带AA和GA基因型个体的2.04倍(95%CI:1.32-3.06,P=0.0013)。2、单体型分析表明携带DEFB1基因rs11362和rs1800972G-C单体型个体患UC风险是携带A-C单体型个体的1.621倍(95%CI:1.010-2.610,P=0.035);3、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表明DEFB1基因rs11362多态与UC临床表型相关,诊断年龄≤25岁UC患者携带DEFB1基因rs11362位点GG基因型显著高于与正常对照(P>=0.001,OR=3.29,95%CI:1.56-7.09),病变累及全结肠者携带GG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3,OR=2.27,95%CI:1.31-3.91),重度结肠炎患者携带GG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9,OR=2.55,95%CI:1.24—5.24);小结:DEFB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不仅与我国汉族人群UC易感性相关,而且与发病早、重度及广泛结肠炎相关。第二部分中国人炎症性肠病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对217例IBD患者(UC108例,CD109例)、59例非IBD肠道疾病患者以及112例正常对照者,应用ELISA法检测ASCA,IIF法检测p-ANCA、PAB和GAB。结果:1.不同抗体在IBD中分布:UC中p-ANCA和GAB阳性率分别为60.2%和30.6%,均高于CD、疾病对照和正常对照,CD中ASCA和PAB阳性率分别为34.9%和41.3%,均高于UC、疾病对照和正常对照;p-ANCA阴性UC中仅有13.6%(6/44)病人GAB阳性,ASCA阴性CD中34.3%(24/70)病人PAB阳性;2.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对IBD诊断的意义:p-ANCA和GAB单项检测诊断UC敏感性分别为59.3%和27.8%,二者联合检测诊断UC敏感性可提高至64.8%;ASCA和PAB单项检测诊断CD敏感性均为35.8%,二者联合检测诊断CD敏感性可提高至57.8%;3.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对IBD鉴别诊断的意义:ASCA+p-ANCA-对于CD和UC的鉴别诊断敏感性57.8%,特异性96.3%,联合PAB和G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但敏感性仅为12.8%;p-ANCA+ASCA-对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敏感性50%,特异性94.5%,联合GAB和P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但敏感性仅为19.4%;4.四种抗体检测在结肠CD和UC鉴别诊断中的意义:ASCA+p-ANCA-诊断结肠CD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0%和96.3%,阳性预测值为28.6%,联合PAB和GAB检测虽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提高至100%,而敏感性仅为0.9%。p-ANCA+ASCA-鉴别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0%和94.5%,阴性预测值为28.9%,联合GAB和P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但敏感性仅为16.7%;5.四种抗体检测在IBD与非IBD肠病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各抗体单项检测诊断IBD的特异性基本在95%以上,其中GAB可达100%;对于联合检测而言,PAB和GAB组合诊断IBD的特异性96.6%,高于p-ANCA和ASCA组合;6.四种抗体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未发现UC病人p-ANCA和GAB、CD病人ASCA与临床特征有关。诊断年龄≤40组CD病人血清PAB阳性率为43.2%,诊断年龄>40岁组CD病人PAB阳性率2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8);有肠外表现者CD病人血清PAB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肠外表现者(58.8%vs 31.5%,P=0.031)。小结:1、多数UC患者可检测到p-ANCA和ASCA,多数CD患者可检测到ASCA和PAB;2、p-ANCA联合GAB检测可提高UC诊断的敏感性,ASCA联合PAB检测可提高CD诊断的敏感性;3、四种抗体联合检测较p-ANCA和ASCA更有助于IBD的鉴别诊断,同时亦有助于结肠CD和UC的鉴别;4、GAB检测有助于IBD与非IBD肠道疾病的鉴别;5、PAB与CD发病早、肠外表现有关。结论:1、DEFB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不仅与我国汉族人群UC易感性相关,而且与发病早、重度及广泛结肠炎相关;2、ATG16L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BD无关;3、p-ANCA、ASCA、PAB和GAB四种抗体联合检测较p-ANCA和ASCA两种抗体联合检测更有助于IBD的鉴别诊断,同时亦有助于结肠CD和UC的鉴别;4、PAB与CD发病早、肠外表现有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胃黏膜损伤后的早期修复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早期修复是由损伤周围完好的上皮细胞移行覆盖到临近的损伤表面,使上皮很快恢复连续性和完整性。早期修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在遭受不同温度的外部刺激后其行为的差异性,实验对同一荷电状态的锂离子电池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并考察了其被热处理后的热失控行为。通过分析锂离子
宣钢动力厂在热力车间循环水系统中更换循环水稳剂配方,并采用循环水加酸工艺提高了循环水浓缩倍数,在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率(由1.9上升至3.3)的同时,控制加酸后循环水的pH,使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探索下扬子地区海相沉积地层油气钻探的关键技术,结合皖油地1井的钻井施工情况,讨论了宁国凹陷的复杂情况,特别是易坍塌地层、石膏层和裂隙漏失层交互存在,钻井液密度窗口
为研究窗开度对着火房间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单室窗开度对着火房间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窗户打开能够降低窗户面一氧化碳的浓度,窗
为综合考量三个常见因素(冷气与燃气流量比、温比及燃气雷诺数)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性能的影响,推导并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即固定截距的多元线性回归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联合蛇毒血凝酶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鞍钢集团总医院诊治的248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63例给予质子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期刊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孕产期治疗及效果评价。方法:对于无症状,血小板〉50×109/L者,予加强产检,补充维生素、叶酸,定期检测血小板;有出血症状者,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