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居住证制度背景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eic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起《居住证暂行条例》在全国范围实施,依据该《条例》居住证不仅仅是流动人口据以在某地居住的证明,也不仅仅是城市积分落户的工具,还承载着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功能。依据该《条例》未来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不再被严格捆绑于户籍,流动人口统一申领居住证并持证享有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这意味着,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将有机会通过申领所在城市居住证而享有该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无须以“落户”为条件。与此同时,该《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本行政区的实施办法,因而各地居住证申领条件和居住证所承载的公共服务权利必然存在差异。面对城市公共服务机会的区域差异,农村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偏好选择目标城市。
  未来居住证制度下城市公共服务机会的区域差异、以及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所代表的更好的福利待遇、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实质性进入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效用函数。这在当今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自身发展权益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重视,但城乡及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仍然巨大的现实背景下,无疑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原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基本公共服务严格捆绑于户籍,外来人口与城市公共服务基本无缘,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有研究中公共服务因素的影响未被系统全面考虑,针对公共服务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验证据还相当欠缺。因此,本文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从捆绑于户籍到承载于居住证这一重大制度调整,关注居住证制度背景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依据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资料,测量流动劳动力通过申领居住证实际可享有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地区差异,论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基本路径,实证检验城市公共服务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稳定性及流向选择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于“用脚投票”机制、“地方效用”理论和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理论,分析居住证制度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机制,基于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探讨城市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直接效应(非货币性福利收益)和间接效应(福利水平上的相对剥削),并分别从不同类公共服务项目的差异化影响路径、不同家庭和个体的异质性影响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技术、统计指数综合评价技术等方法,以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为依据,依次从各城市中外来劳动力持居住证可享有的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包括以获得居住证为前提的排他性项目和不受居住证影响的非排他性项目)、供给质量调整后的“质量可比水平”和居住证申领概率等调整后的实际“可及程度”三个层次,系统测量各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分类水平,反映这一水平的区域分布与结构特征。
  最后,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城市的长期居住意愿和流动方式(“举家迁移”式与“家庭成员部分迁移”式流动)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城市公共服务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稳定性的影响;从农村劳动力流向选择决策上,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对各地(城市)公共服务因素“用脚投票”的过程和结果;检验城市公共服务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的家庭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类别检验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观察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结构和偏好。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居住证制度下农村劳动力享有城市排他性公共服务确实已经成为可能,在本文观测的所有样本城市中获得居住证均可享有至少5项及以上的排他性公共服务项目;但受城市承诺给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及居住证申领条件的限制,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通过申领居住证实际可享有的承载于居住证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不高;虽然从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绝对水平上看,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承诺给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权利项目数量相对并不多,尤其是在东部城市申领获得居住证的几率要低得多,从而使得流入东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实际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反而低于中西部。
  (2)从居住证承载的排他性公共服务项目观察,在流入地城市中实际可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既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举家迁移”式流入的概率,也有利于提高其长期居住意愿;但从全部公共服务项目总体观察,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可享水平仅对吸引他们“举家迁移”式流入所在城市有促进作用。其中,公共教育服务实际“可享水平”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选择“举家迁移”以及长期居住的可能性都越大,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可享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长期居住意愿。
  (3)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实际可享有的全部公共服务项目总水平、承载于居住证的排他性项目整体水平、以及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服务分类水平,都有利于激励他们流入该城市。与此同时,上述激励作用的效果存在家庭、个体及城市层面的异质性:个体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和流动时间强化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对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偏好、弱化了其对住房保障服务的偏好;家庭特征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流向实际可获得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高的城市;城市特征上,特大超大城市中住房保障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更大,中西部城市中无论总体层面观察还是分类层面观察公共服务因素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都更大。
  针对上述主要观点,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降低居住证和积分制门槛,提高持有居住证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尤其要重视实际可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对农村劳动力稳定流动的促进作用,重视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实际“可及程度”对受教育程度高、流动时间长的农村劳动力更大的吸引力。
  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本文设计了科学可行的方法系统测量通过申领居住证在城市中实际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研究判断的客观性。相对于现有研究大多采用代理指标反映公共服务水平,本文设计的测量技术,基本全面地反映了公共服务的整体内涵,基本客观地体现了地区间公共服务的质量差异,基本合理地避免了地区公共服务的事实水平与非户籍流动劳动力可及水平之间不完全匹配导致的偏差。
  (2)本文尝试在理论上解释中国农村家庭对公共服务的异质性需求影响其家庭成员流动决策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并在实证检验中根据不同类型家庭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性,设置相应的变量观察城市公共服务因素影响的家庭异质性,提高了研究判断的现实针对性。
  (3)本文利用专门设计的测量技术,实证测量形成了一组在地级市层面反映流动劳动力通过申领居住证实际可享有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系统数据,以此为基础实证检验各地方政府基于居住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既对国内劳动力流动领域的研究有所弥补和贡献,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地方政府合理配置本行政区公共服务权利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财政资金的投入,在扶贫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使用精准”作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六个精准”基本方略之一,更是对财政涉农资金的合理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涉农资金的投入模式都是由上级政府多部门多头投入,基层并没有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自主权,且财政专项资金本身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财政专项资金在到达基层之后与当地实际项目执行情况脱节,致使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
学位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加速,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无不是由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为主导的。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正在逐渐以多形态方式参与到区域竞争与发展中,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逐渐成为地方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作为包含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系统,决定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及其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体系的新格局。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自身具有独立运行规律,又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虚拟资本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20世纪中后期以后更是以一种加速度的趋势膨胀发展。虚拟资本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但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脱节等问题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特别是200
学位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以沈阳东软医疗、欧姆龙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成为高端生物产品研发的主力军,但近年来相比发达省份其产业竞争力有下降趋势,研究如何提升其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对辽宁省开拓产业发展新格局及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辽宁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并以此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布局现状,选取了有代表
学位
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我国耕地资源减少,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向海外发展。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促使农业国际投资与农产品贸易的联系愈加紧密,研究对外农业直接投资与农产品出口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究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定性分析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影响农产品出口的途径,并通过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常呈现集聚特点。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空间上呈现集聚特点,创新效率与规模的快速扩张不相适应。这种量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否切实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以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区位熵和随机前沿方法对产业集聚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采用面板计量模型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部分变系数单指标模型是一个半参数模型,它结合了变系数模型和单指标模型的优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当协变量维数比较大时,会使得回归方程包含某些对响应变量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的协变量,从而导致对响应变量预测的精度下降和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具有偏差。因此,统计建模时,如何识别协变量对模型的重要性,挑选重要的协变量进行建模是统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模型的变量选择可以简化模型从而降低或避免参数回归分析中的“维数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成为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因此,研究出口贸易、市场化制度环境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经典与前沿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
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也有比较多的研究成果,目光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等传统行业,对于文化企业尤其上市文化企业的关注比较少。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党和政府也愈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市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研究其资本结构是否对绩效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凭借着低廉的成本要素、完善的基础设施、贴牌加工的贸易方式,逐渐融入了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简称GVC),成为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中国制造业此时的特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末端、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低,主要是通过加工、制造、组装等方式实现自身盈利。中国制造业就是凭借着这一定位实现了贸易量的快速扩张、整体水平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