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唯物主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英国兴起的一支文学批评流派,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该词最初由雷蒙·威廉斯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提出,倡导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之内关于物质和文化生产的特殊性理论”。雷蒙·威廉斯对文化的重新定义和划分为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将物质生产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文学研究方法。八十年代以来,以多利莫尔、辛菲尔德、布朗等为代表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家以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尤其是莎士比亚为研究对象,在继承雷蒙·威廉斯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同时吸收阿尔都塞、福柯等理论家的思想,通过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阐释了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念。他们重视文学与历史、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文学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文学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将文学放置在整个历史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注重文学在社会机制中的运行状况和产生的政治“效果”。文化唯物主义侧重研究文学的政治功能,往往从文本中揭示出颠覆主导意识形态的力量。“九十年代以后,除了继续重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外,同性恋和后殖民问题也开始被纳入视野”。尤其是同性恋问题更是得到了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家的关注。本文包括导论、文化唯物主义概况、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学思想、文化唯物主义的物质性诗学、结语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核心部分。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文化唯物主义的概况,然后从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作者观、接受观、文学批评实践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念。通过与新批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的对比,以及具体的举例说明,剖析了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文化唯物主义的物质性特征可以看作是本论文的探索性内容,阐释了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思想的物质性特征。透过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对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