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非松材线虫疫区(重庆南山和福建邵武等)的马尾松发生大面积死亡,但是死树中没有发现松材线虫,而是大量拟松材线虫,确认了拟松材线虫对松树具有致病性,但它的致病机理目前还尚未有研究。本试验以某地拟松材线虫为材料,分离并鉴定其体表微生物;利用体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处理马尾松松针,分析体表微生物对松针的致病作用,并筛选出强致病菌;将强致病菌的代谢产物分离为蛋白质和非蛋白液,室内测试其对马尾松松针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影响,选择效果显著的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三年生马尾松进行接种,观察其致病结果,测试其对马尾松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在拟松材线虫的体表分离到26种细菌和4种真菌。拟松材线虫在不同培养阶段,体表微生物体系不同,未经纯化培养的线虫体表微生物种类最多为30种、1次纯化后微生物种类变为21种、小麦培养基继代培养1次后20种、继代培养2次后为18种、继代培养3次后微生物种类是9种、继代培养4次后微生物数为7种、继代培养5次后为5种。在人工培养6次后,线虫体表还存在的菌有:枯草芽孢杆菌Ⅱ、枯草芽孢杆菌Ⅵ、嗜麦芽寡养单胞菌Ⅲ、荧光假单胞、解淀粉芽孢杆菌Ⅱ,这5种菌和线虫建立了牢固的附生关系,能长期在线虫体表附生。2.从线虫体表分离到的微生物共30种,通过代谢产物粗测松针筛选出9种对马尾松致病作用明显的细菌,它们是:枯草芽孢杆菌Ⅲ、嗜麦芽寡养Ⅰ、杓兰果胶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Ⅰ、枯草芽孢杆菌Ⅴ、肺炎杆菌Ⅰ、恶臭假单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Ⅲ、根癌农杆菌。这9种菌在线虫体表的存在时间最长的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Ⅲ为继代培养5次;恶臭假单胞、根癌农杆菌在纯化后消失;杓兰果胶杆菌、枯草芽孢杆菌Ⅲ、枯草芽孢杆菌Ⅴ、肺炎杆菌Ⅰ均在人工培养2代后消失,这说明拟松材线虫经继代培养2次后体表的致病微生物消失66%,这将影响拟松材的致病性。3.本实验将代谢产物分离为蛋白和非蛋白液,室内处理松针,分12h,24h,36h测试松针总酚含量、PAL、PPO、POD活性变化,说明松树收到浸染情况。并筛选出致病作用最强的杓兰果胶杆菌非蛋白液。4.将杓兰果胶杆菌的非蛋白液按原液,稀释1倍,菌原液进行接种,通过总酚含量、PAL、PPO、POD活性变化的表明,杓兰果胶杆菌的非蛋白液浓度越高致病力越强。将无菌拟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接种效果对比可知,拟松材线虫比无菌线虫作用强,说明拟松材线虫的体表微生物是其必要的致病因素。5.拟松材线虫体表携带的杓兰果胶杆菌非蛋白液对马尾松有致病作用,杓兰果胶杆菌在线虫体表的附生是拟松材线虫致病的必要因素,也是杓兰果胶杆菌保持活力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