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农业活动日益频繁,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甚至曾经洁净的南极地区目前的污染状况也变得不容忽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所带来的污染更是不容小觑,其不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还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乃至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菲尔德斯半岛位于亚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是各国南极科考站的集中区。目前,关于该区域的POPs报道比较有限,生物样品中的POPs研究更为少见。因此全面研究菲尔德斯半岛海产品中典型POPs的污染状况、可能来源、富集规律可以了解POPs在该地区海产品中的赋存状况,初步评估POPs对该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对该区域可食海产品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对南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集了菲尔德斯半岛上代表性站位的优势种海产品,测定了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对其组分来源等进行了分析。初步评估了三种典型POPs对人类诱发癌症和非癌症疾病的潜在风险。本研究还对采自相同站位的藻类进行了典型POPs的含量测定和分析,探讨了这几类污染物沿食物链的传递规律。海产品中∑PCBs、∑OCPs和∑PAHs含量范围分别在17.92-59.24 ng/g dw、25.92-111.84ng/g dw和25.36-164.95 ng/g dw之间,不同种类生物富集POPs的能力有所差异。与其他地区研究比较发现菲尔德斯半岛海产品中PCBs及PAHs的污染程度较轻,而OCPs的污染达到中等污染水平。对海产品中PCBs的组分进行分析,发现三氯代和六氯代同系物为其优势组分;OCPs的组分分析结果显示,HCHs为主要污染物,其中β-HCH为含量最多的同分异构体,说明菲尔德斯半岛海产品体内的HCHs主要来自于以前使用的混合型HCHs经过洋流长距离迁移所致,而不存在新的林丹及工业HCHs的使用输入;菲尔德斯半岛海产品中PAHs主要由低分子量的三环及四环PAHs组成,利用比值法对其来源进行判断,发现其可能来自于大气长距离迁移或当地石油源输入。藻类中POPs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站位间比较,藻类与帽贝的污染物含量趋势一致;相同站位中藻类与帽贝中污染物含量呈几何量级放大。对菲尔德斯半岛海产品的食用性安全评价表明海产品中PCBs、OCPs及PAHs的残留水平均在国家限定值内。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海产品中PCBs、OCPs和PAHs的日均摄入量范围分别在4.27-14.11、6.17-26.63和6.04-39.27 ng/kg bw/d之间,符合国家标准。PCBs和OCPs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食用这些海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然而PCBs、OCPs和PAHs的摄入都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