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21世纪的产物,在中国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中国的网民数量也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据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5.13亿,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580万人。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本就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加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场所,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新兴媒体的日渐发达,中国公民越来越深地卷入互联网虚拟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上网、发帖。随着网民人数的增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多地网民习惯了网络,习惯了在网络上谈论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借助互联网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它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宣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加之网络的聚集性效应较强,即公众通过网络社区、群组和BBS等形式把相同利益诉求、阶层意识整合在一起,致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加容易结成某种利益共同体、利益集团、公民社团乃至政治性群落。这对于形成、推动、激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勾连、交织、互动,就使得当今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愈来愈复杂的特性和面孔。之前我国也有不少的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而它的负面影响似乎被当成的研究的重点,他们把网络群体性事件视为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恶性事件,为了满足自身的利于诉求,参与的主体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大肆渲染气氛,使得具有相同群体意识的网民产生群体意识,甚至不惜代价采取过激行为,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实,这种论断完全是片面的,本文是从客观角度分析,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没有褒贬之分,它只不过是一种由网民自动发起的并亲身参与的,为表达自身诉求而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所以在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公众要持客观的态度,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积极应对,一些地方政府经常采取“反弹琵琶”的手法,一味地压制、逃避,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建立舆情预警系统,强化传统媒体舆论导向功能,构建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完善网络法律制度,把握舆论至高点以及搭建网络对话平台,与网民积极的沟通交流,及时疏导网民的激烈情绪,从而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是对网络媒体评选的2011年我国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二次分析,基于聚类分析的视角,通过聚类指标选择以及指标赋值对20例事件进行量化分析,将20例典型事件中具有一定相似度的事件分为一组,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通过运用科学的聚类分析方法,依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选取研究样本,并对其进行指标选择和赋值,然后得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网络群体事件的治理机制分析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在对治理机制的探讨研究中,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哈尔滨林松岭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杭州飙车案”这三起普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深刻客观分析,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治理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得出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策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一丝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