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持续增长。然而,当前众多城市发展效率普遍较低,城市发展模式较为粗放,“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现象较为明显,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也降低了城市的发展质量。城市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生态环境要求下追求高效率为目标,城市效率不断提高优化才能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城市效率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城市效率逐渐与城市经济规模GDP和城市化率一起,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以皖江城市带10各地级市(2011年后为9个)为研究样本,选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邮政电信业务量作为投入指标,选择地区GDP、地区财政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传统DEA模型对2007—2013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评价,发现传统DEA无法区分有效单元之间的优劣,因此引入虚拟决策单元的传统CCR模型进行评价,并进行投入冗余分析。其次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以更明显的区分不同决策单元的优劣性。最后,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以交叉效率值、人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为测度指标,对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及经济差异进行对比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普遍不高,且呈现出波动型发展的趋势,而带内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并且增加幅度较大。(2)从城市类型来看,传统工矿型城市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就城市规模来看,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的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强。(3)区位条件、政策与规划因素、空间邻近效应、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历史基础等方面是造成皖江城市带地级城市效率差异的主要方面。最后,结合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区域合作、城市体系构建、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带内各城市城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