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纽约时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研究——以换届党代会的相关报道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影响着世界的信息生产,甚至控制着其流向。《纽约时报》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其涉华报道框架及其涉华舆论无疑影响着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的呈现,进而影响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实际认知。  本文以《纽约时报》对两届党代会(十六大和十八大)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议程设置以及刻板印象等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在此期间《纽约时报》对两届党代会相关报道的总体框架。从消息来源、报道数量、体裁、篇幅、主题和倾向六个大类目对其做了详细的统计性描述和对比性分析,探讨《纽约时报》对两届党代会相关报道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形象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为我国针对性地制定国际传播策略,并在全球视野中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发现,十年之隔,《纽约时报》两届党代会相关报道的框架有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报道数量有了大幅增加、报道议题更加多样化、报道的负面倾向有所弱化并有少量正面报道开始出现;同时其构建的中国形象也有相关的变化,例如十八大相关报道更加关注中国的外部环境,更多着墨中国内部局势中的经济和反腐新政,并对中国新任领导习近平及其新挑战做了积极预测。但与此同时,《纽约时报》两届党代会报道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负面剖析、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能性质疑以及对党代会严谨程度的批判等。  本文在分析了《纽约时报》两届党代会报道建构中国形象的“变”与“不变”之后,对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具体探讨。“变”之原因首先在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十八大新闻中心的妥善安排以及新一代领导人的主动求变。“不变”之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诉求,驱动因素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此外,迥异的意识形态带来的刻板印象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选择性关注的原因。《纽约时报》两届党代会报道塑造中国形象的异同为中国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诸多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负面报道,客观分析报道的真实性,并认真审视中国在追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不足;其次,我国要建立健全并充分利用国内的对外传播体系;最后,可以通过借国际媒体之力、乘社会媒体之风以及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来多渠道构建中国的国际传播体系。
其他文献
产品的质量是以产品的工作性能、使用效果和寿命等综合指标来评定的。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产品提出了若干项工艺装配要求,这些装配要求应当在装配过程中予以保证。介绍螺栓
都市报自诞生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这十年中,都市报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以服务市民大众、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等鲜明特点,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被中国新闻界称为“都
四小时组建突击队5月22日傍晚,江苏省江都市建管局接到紧急任务,要求江都组建150人的突击队,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另外配备,作为江苏省首批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队伍,于24日早晨
根据网状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强砖砌体的概念,采用CBF(Continuous Basalt Fiber,连续玄武岩纤维)制作了网状FRP增强砖砌体试件,并对其进行轴心
兰州地区采用石材幕墙和金属板材幕墙比较普遍,一些单位由于对其标准、要求和施工工艺不够熟悉,设计和施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应根据有关标准和资料,从以下几方面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