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DIC常规)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01日至2019年0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者,按照创伤评分(ISS)分为非重症组(≤16分)、重症组(17-25分)、极重症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h、12h和24h、48h采集静脉血3ml(若24h凝血功能正常则不继续采血),检测TEG、DIC常规及其血小板,结合病史、临床表现、TEG或DIC常规及血小板诊断TIC。总结TIC的患病率及发生时间以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进行TEG与DIC诊断TIC的一致性分析。通过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有无酸中毒、机械通气、多发伤、输血、输液、ISS评分、GCS评分、休克、MODS、低体温,总结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人(28.1%),危重组28人(45.8%),极危重组18人(28.1%),应用TEG及DIC诊断TIC分别为9例(14.1%),4例(6.25%)。TEG于外伤6h即可诊断TIC,DIC为12h。存活的TIC患儿中,ISS评分最高50分,最低26分,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最长为5d,最短为24h。应用DIC常规与TEG诊断TIC的一致性分析得出Kappa=0.579,p<0.05。分析ISS评分与发生TIC关系得出c~2=29.11,p<0.01。采用单因素分析,女性、输血、输液、休克、MODS、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GCS评分、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发生TIC的风险是非TIC的5.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凝血风险提高1.147倍。年龄和GCS评分的RR小于1,是发生凝血的保护因素,年龄升高1岁,发生凝血的风险降低0.765倍;GCS升高1分,发生凝血的风险降低0.817倍。结论:TEG较DIC常规可早期敏感诊断TIC,TEG与DIC常规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TEG较DIC常规能发现高凝。ISS评分越高,越易发生TIC。女性、休克、低体温、年龄、ISS评分、GC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