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不同时期的穹窿下器(SFO)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该室周器官在EA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Wistar大鼠9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n=18):不做任何处理;②EAE6h组(n=18):为柔膜反应组;③EAE7天组(n=18):为潜伏期组;④EAE14天组(n=18):为发病极期组;⑤EAE21天组(n=18):为恢复期组。
1.EAE模型制备:用豚鼠脊髓匀浆加完全福氏佐剂,主动免疫Wistar雌性大鼠,在免疫后6小时,7天,14天,21天四个时间点,常规经心灌注、固定,取脑。分别以HE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TUNEL组化染色,观察穹窿下器的形态学变化。
2.光镜标本制备:常规经心灌注,取脑,冠状方向去除视交叉以前和漏斗柄以后部分,取中间脑块,常规石蜡包埋,连续石蜡切片,片厚5μm。常规HE染色,封片。显微镜观察、照相。
3.电镜样品制备:麻醉、灌注同光镜标本制备,但灌注液为1.5%的多聚甲醛和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在距离脑底面3mm处做一水平切口,将脑块分为背、腹两半,在背侧半的腹侧面观察到室间孔后,在室间孔前2mm、后3mm处各做一道冠状切口,将腹侧间脑结构掰掉,所暴露的凹弧面为第三脑室顶面,其正中的小丘状突起为SFO。PBS冲洗,梯度酒精脱水,叔丁醇置换,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真空喷金,日立S-520N观察、照相。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相同,取下SFO,放入4%戊二醛中保存,1%锇酸后固定,Epon812包埋,切片,T-3500N透射电镜观察、照相。
4.标示凋亡细胞:石蜡切片,片厚4μm,常规脱蜡至水,蛋白酶K消化,0.3%H2O2甲醇液封闭,冰上透化后加TUNEL反应液,POD转染,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观察、照相。
研究结果:
1.光镜观察结果:对照组SFO室管膜细胞表面光滑,室管膜细胞单层排列,未见淋巴细胞样细胞,凋亡细胞少见(5.33±2.52)。柔膜反应期组可见凋亡细胞增多(13.67±2.31),室管膜细胞出现复层;潜伏期组的穹窿下器凋亡细胞比前期增多(19.33±2.08),可见核深染的小圆形淋巴细胞样细胞增多;发病极期组,细胞肿胀,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样细胞,呈现典型的“套袖样”改变,SFO凋亡细胞数量最多(24.67±6.79),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恢复期组血管“套袖样”病变开始恢复,细胞浸润减轻,病灶数量减少,凋亡细胞数量较发病极期减少(9.33±1.76)。TUNEL阳性细胞在EAE后6h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4天达高峰。发病极期及7天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1.正常对照组:SFO表面纤毛稀少,与周围脑室界限清楚,室管膜细胞界限清晰,呈鹅卵石状隆起排列,形状规则,直径4μm-10μm不等,突向脑室腔。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密集的微绒毛,(长度0.5μm左右)或乳头状微突起(长度0.2μm左右),在SFO表面,室管膜上可见丰富的纤维网及少数神经元样结构,主要分布在嘴侧区和过渡区,神经元样结构的胞体直径有4.5μm,突起细长,末端伸入室管膜细胞之间。
2.2.EAE组:在EAE潜伏期,室管膜细胞极度隆突,表面可见分泌物,纤毛和微绒毛减少,室管膜上可见巨噬细胞样细胞和淋巴细胞样细胞附着。在EAE发病期可见SFO室管膜细胞表面有火山口样结构,直径l-3μm,细胞内有残余的齿轮状胞核结构;凡有此结构的细胞,胞体平坦不再向脑室隆突,其体积均较正常小,细胞形态不再规则,细胞间界限不清。室管膜表面的微绒毛、微突起变化不大,有的室管膜表面细胞可见到小破孔,纤维网丰富,随临床症状的缓解,SFO室管膜细胞结构逐渐恢复正常。
3.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1.正常对照组:穹窿下器具有典型的窗性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缺乏紧密连接,具有薄隔开窗和内皮裂隙。毛细血管基膜薄而不连续,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未完整包绕毛细血管。SFO室管膜细胞脑室面完整,可见微绒毛和微突起,核染色质清晰可见。髓鞘呈典型的“板层样”结构,排列有序。SFO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到直径约180-200nm圆形或椭圆形的分泌空泡。
3.2.EAE组:潜伏期,室管膜细胞之间连接出现锯齿状扩大区,局部可达3.2μm。室管膜下组织与血管之间由完整的隔膜隔开,SFO的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极度水肿,血管周分布有形状不一的多泡体和囊泡;发病极期,SFO室管膜细胞连接紧密,细胞之间的扩大区少见,室管膜面可见较多分泌颗粒和丛密的微绒毛。SFO结构水肿程度最高,室管膜下可见较多的水肿泡,血管周围水肿相对减轻;可见髓鞘崩解现象,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形成的板层样结构层数和指状突起增多。恢复期,SFO室管膜细胞表面光滑,室管膜下水肿减轻,室管膜细胞间连接紧密,无扩张现象,SFO水肿减轻,呈弥散样。
研究结论:
1.本研究首次发现SFO室管膜下组织与血管之间由完整的隔膜分开,使其分处于不同的环境中。
2.首次在透射电镜下发现SFO室管膜细胞在EAE潜伏期细胞间连接扩大,其它各期少见。
3.SFO凋亡细胞在免疫后6小时显著增多,发病极划达到高峰,恢复期减少,与EAE病程进展呈一致性。
4.随病情的发展,SFO的水肿逐渐加重,病情缓解后,水肿减轻。潜伏期至发病期水肿主要局限在血管周围,恢复期水肿为弥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