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承载力理论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缓和人地矛盾突出、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国家环保部颁布的《规划环评技术导则》(试行)规定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评的基本技术方法之一。但由于环境承载力理论及规划环评的自身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长期以来环境承载力理论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也缺乏成功的应用案例。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框架路线和方法手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库、指导规划环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对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分析工作程序和方法,即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分析和综合环境承载力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路线。还指出在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分析阶段,可借用经济学供需分析方法,在对生态系统瓶颈要素识别的基础上,对制约规划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子详细重点分析。2)在综合环境承载力分析技术方法上,借鉴P-S-R和D-P-S-R方法,采用“目标-准则-领域-指标”的框架模式,参考国家环保部《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系统等,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综合环境承载力的55项初选指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可操作性、普遍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等五大原则,采用频度统计、多重共线性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案例的土地利用适宜度、水资源利用强度、SO2排放总量等20项独立指标,构建了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量化模型。3)利用所构建的规划环评环境承载力分析技术程序和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规划进行评价,验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出结论为:(1)对区内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水环境容量等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的分析表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规划实施后,产业区用水总量约70.6万m3/d,通过对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规划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而区内新鲜水总供水能力约43万m3/d,水源缺口较大,可采取再生水回用的方式约37.2万m3/d加以解决,其中污水处理回用31.2万m3/d,雨水利用3.0万m3/d,海水淡化3.0万m3/d。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度皆属于“适宜”或“较适宜”级水平,说明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居住、工业用地规划基本合理。区域大气SO2和PM10的环境容量分别为2.9万t/a和2.6万t/a。规划实施后,只有加强脱硫除尘等措施,才能满足“十一五”期间较基准年200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0%目标;而产业园区COD不具有环境容量,各类废水中现状COD排放量约3946t/a,综合考虑各种情景,近期2010年约2020t/a,远期约为1164t/a,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综合环境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规划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现状指数为0.446,处于饱和状态,如不采取缓解措施,在2010年、2020年产业园区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数将分别为0.409和0.406,仍处于饱和状态,不适宜进一步开发。如采取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后,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分别在2010年达到0.502,2020年达到0.645,规划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发展协调度也逐步提高。其协调指数将由2005年的0.474(一般协调)提高到规划2010年的0.518(良好协调)和2020年的0.633(良好协调),规划区逐步迈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3)规划区域环境承载状况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数与COD排放量相对其它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性(-0.698),水污染仍是产业园区综合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调控此类指标,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是今后区域环境调控的重点。(4)基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从节约循环用水、规划布局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区域内环境管理等六个方面对规划进行调整优化的建议。综上,本研究所提出的环境承载力单要素分析和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对规划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问题全方位的评价,所提出的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易同现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评价结果可以反馈到规划中去,作为规划优化调整的科学依据,这对指导规划环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