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哲学的相互深入理解,要求我们使用比照诠释的方法:以西方逻辑式的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以东方体悟式的方法表达西方哲学。 能够充作东西方文化相互诠释之典范的例子是康德哲学。康德哲学所系统地探讨的自然律、道德律和审美的问题,绝大部分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中得到了圆满的回答。 康德对自然律的探讨是从研究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开始的。康德认为,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使客观知识成立。符合先天综合判断标准的知识是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感性能力,即时空形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知性能力,即范畴思维。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结合起来就构造了现象界(自然界)。自然界是一个受机械因果律制约的此岸世界。 康德从实践理性中看到了自由的希望。灵魂、世界、上帝等理念在思辩理性中只是假设,但由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自由意志而具备了现实性。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它无条件地命令人们应该如此行动,体现了理性的力量,成为通向彼岸世界的途径。 此岸与彼岸之间,需要以审美判断力加以沟通。审美判断力既体现出感性的特点,又体现出超感性的特点,从而把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康德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心灵的主体性问题,它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心性哲学有着广阔的相互诠释空间。 佛教四圣谛是一个圆满的体系。四圣谛可与康德的两个世界比较。苦谛相当于自然律,灭谛相当于自由界,集谛与道谛亦可与康德的道德律沟通。但四圣谛能完整而圆满地阐释意志运动规律,并由此把握出离苦海的方法。康德的道德律做不到这一点。 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致力于探索主体心灵结构。唯识学是主体地分析主体八识关系,康德哲学是平面式地分析主体知情意三分结构。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是由主体论椎出存在论,但康德的理论则不够彻底,且缺乏转识成智一路。 儒逾禅三家有一个共同特卢、,就是要打破气质之限与豁破心物之对。康德的追德律也有助于打破气质之限,但因为其主客对立思维的影响而难以打破心物之对。这使他不能如儒道禅三家一样悟外C物不二的意境,并影响到他对审美的看法。 孔子诗教是为了沟通器过关系。康德的审美中介说与之异曲同工。儒家感兴说与康德的审美主观而表现于客观的见解可加以沟通;颜回之乐也是康德想通过审美的途径而寻找的超验之乐。在审美规范与审美理想方面,儒家诗教与康德美学也有相近的地方。 庄子要人们忘去机。。,解除主客之间囚欲望与知识引起的紧张关系,而逍遥游于天真无伪的自在状态。康德的审美非知识无概念之说亦可以与之比较。 禅宗以。C印。。与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之间,尽管距离较远,但因为同是肯定心心相同,所以也可能摆到一起加以研究。 概括全文所论,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性哲学有四大共同声、:首先,二者探索的中。问题都是人;其次,。者都观照看世人的必然性处境;再次,二者都肯定人的形而上自由;复次,二者都努力导找超越的路径。东西方行学美学的相互理解可以康德为渡桥。西方哲学美学表现为知识理解型,中国哲学美学表现为心性实践型。二-合应是互补的关系。卞来竹学辽学的发展将会是双方的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