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洛南第三初级中学设计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议题,2020年,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四五”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而中学建筑,由于其分布广,建筑数量众多,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中学建筑设计,具有符合国家战略与深入绿色概念的双重作用。本文以陕南商洛地区的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建设项目为契机,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作为出发点,对该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探索研究。本论文共有六个章节,首先从建设背景出发,明确了现阶段中学偏向于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同时介绍了洛南三中项目来源及背景,并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以及文献总结研究,对文章整体的研究脉络进行把握。其次,针对中学绿色校园的建筑技术理论以及案例进行分析:其一,明确了中学绿色校园的设计要点。同时,通过对山地建筑土地利用策略的解读,并结合中学使用特点,总结了特殊地形条件下,中学场地高效利用策略;其二,对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方法、评价指标及工具进行梳理和归纳,明确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其三,对国内外优秀绿色中学案例进行解析,了解中学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段。然后通过对商洛地区代表性中学建筑的实地调研,发现调研中学在设计以及满足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为洛南三中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再次,以绿色建筑理念结合实际建筑设计,依据场地条件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建筑布局及体形的对比,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一步对其建筑节能策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突出绿色理念在洛南三中项目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洛南三中项目的物理环境进行模拟,最终分析出适合洛南三中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再通过建筑实测以及数据收集等方式,对项目的空间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最后,结合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步骤及结论,以期对洛南区域的未来中学的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干燥箱是农业物料进行太阳能热风干燥的关键装置,其结构合理性直接影响物料干燥的品质和效率。为提升干燥效果,以太阳能热风干燥箱物理场分布的均匀程度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COMSOL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箱体内风速场、温度场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完成干燥箱结构优化。结果表明,COMSOL模拟仿真所得风速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与试验结果一致,可用于准确模拟干燥箱内物理场。依托该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单/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U形和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分析流体进口流速、流体进口温度、回填材料和土壤竖向温度梯度对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分布规律和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且双U形大于单U形,对径向距离大于1 m的土壤基本无影响;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单位管长换热量大于单U形,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热短路现象更严重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健康类话题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步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成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SIVA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了“丁香医生”公众号的营销策略,具体包括规划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案,传播符合消费者兴趣的信息,打造消费者切实可感的价值,开设便利消费者行动的渠道。同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方案、信息、价值和渠道四个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的
学位
为探究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空间分布状况,以怒江州为研究区,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等12个评价因子,构建区域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IV)模型、信息量-BP神经网络(information value-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IV-BPNN)耦合模型与信息量-支持向量机(information v
期刊
旅游地是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主体,但长期面临旅游企业、旅游者低碳生产与消费内在动力不足,低碳发展长效落实机制缺乏,监督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升旅游地低碳发展系统协同效率,推动低碳发展措施高效实施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议题。本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低碳信息共享为基础,基于供需协同、低碳优先、共同参与、可持续性、系统性5项原则,尝试构建以旅游企业、旅游者、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部门、
在科学论框架下,后殖民女性主义主张多元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将科学合理性分配给种族、女性等边缘人。白馥兰采用这种后殖民女性主义立场,对中国传统技术进行社会语境解释,反对"五四视角"下的"女性受害论",将建筑、纺织、生育等物质性技术解读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使得传统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的符号,"自然"被消解在社会文化中。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科技观将科技还原为社会与文化,不但消解了科技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还模糊甚至
采用问卷法对2 5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父母国家认同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系,以及心理需求满足和心理资本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父母国家认同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显著正相关;心理需求满足可显著中介父母国家认同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系,即父母国家认同可增进大学生心理需求满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这一中介路径受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节,即父母国家认同通过增加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提升大学生国家
艾尔曼在新作《科学在中国:1550—1900》中描绘了耶稣会时期和新教时期中国的科学图景。其中既有科学来中国的过程与表现,也涉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中国在1550—1900年间同时经历了科学来中国和科学在中国,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的科学在中国被以西方人方式的科学所不断冲击,最终演变为以西方人方式的科学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