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其技术进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并准确测算建筑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对掌握建筑业的动态信息、制定并实施有效政策、促进相应测评体系的建立、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等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首先对技术进步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建筑业的行业经济特征,分别从投入产出系统、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来说明建筑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运行模式。并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现状从人力资源、研发投入、技术装备和政策支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第三章,在对比分析了几种比较常用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局限性之后,本文确定采用索洛余值法对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水平进行测算。由于经济假设条件的苛刻性,限制了传统的索洛余值法在实际过程中的运用,本文提出了引入有限滞后变量的模型改进方法,削弱变量与其滞后期的相关性。利用Eviews6.0软件,对统计年鉴中1995-2009年间的建筑业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客观准确的测算出模型中各解释变量产出弹性值,进而得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论文的最后,根据测算得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提高建筑业技术进步水平、增强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实力提出了建议措施,展望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重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