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葡萄花油田葡I油组为例,针对该油藏储集砂体“窄、薄”的独特地质特征和目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地质、测井、地震、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五大类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剩余油形成及分布规律研究,为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服务。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储层构型解剖来刻画葡I油组窄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而分析储层构型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系。从目的层形成及演化过程出发,提出了储层构型九级划分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主要针对厚油层开展了空间构型研究。对葡I油组储层而言,纵向上一部分厚油层砂体是由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加而成的,具复杂的层内非均质特征,通过河道底部的冲刷面和泥质、钙质等六级结构面可以将单期河道划分开;横向上一部分呈成片展布状的河道砂体是由多期河道纵向切叠、横向连片而成的。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内形成了流体窜流通道,对油田开发以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影响显著。本文建立了适合于多油层合注合采条件下窜流通道发育区定量判识的综合判别参数法。在长期注水开发条件下,储层物性持续改善和渗流能力不断增强显示了窜流通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葡北油田窜流通道发育区的综合判别参数大于0.38,被窜流通道沟通的注水井具低注水压力和高注水量,采油井具高采液量和特高含水的典型特征。葡萄花油田推广实践已证明该方法判识准确率可达95.2%。利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开展了剩余油富集区优选方法研究,将源于河流相储层非均质研究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成功应用在三角洲前缘窄薄砂岩油藏的剩余油预测,拓展了该方法的应用领域,显示了该方法潜在的更广泛应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剩余油富集部位: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这一发现是建立在葡萄花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再认识和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的。从岔道口砂体成因、地质特征和水驱特征等角度对这种类型剩余油的富集机制进行了探讨。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新部位的发现丰富了对剩余油形成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其它水道型油藏的剩余油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用仿真模型技术,以不同条件下的微观驱替实验为基础,采用宏观分析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深化了多油层合注合采条件下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方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指导水驱挖潜以及三次采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基于葡萄花油田剩余油形成方式及分布特点,提出了利用水平井和直井联合挖潜的对策以及相应的具体建议,一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对葡萄花油田剩余油形成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不仅对大庆外围油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它类似油田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