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疼痛与非疼痛患者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的差异,分析其与PD疼痛的关系。方法:收集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D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47例,另招募同期健康对照者20例,并根据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ing’s Parkinson’s disease pain scale,KPPS)将PD患者分为疼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疼痛与非疼痛患者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的差异,分析其与PD疼痛的关系。方法:收集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D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47例,另招募同期健康对照者20例,并根据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ing’s Parkinson’s disease pain scale,KPPS)将PD患者分为疼痛组26例和非疼痛组21例。利用帕金森动力图系统评价各组的运动迟缓评分(bradykinesia score,BKS)、震颤时间百分比(percent time with tremor,PTT)等运动症状及异动症评分(dyskinesia score,DKS)、运动波动评分(fluctuation score,FS)等运动并发症,比较3组间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量化参数间的差异。分析PD患者疼痛总分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PD疼痛组中各疼痛类型评分与FS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疼痛组与非疼痛组的BKS、PTT均高(P<0.05),且疼痛组的FS较非疼痛组高(P<0.05)。PD患者的KPPS量表总分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r=-0.410,P<0.01),与病程(r=0.505,P<0.01)、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r=0.460,P<0.01)、FS(r=0.662,P<0.01)呈正相关,PD疼痛组患者的FS与波动相关的疼痛分数、口-面部疼痛分数呈正相关(r=0.578,P=0.002;r=0.401,P=0.042)。结论:PD疼痛患者较非疼痛患者相比运动迟缓和震颤等运动症状无明显差异性,而在运动波动方面存在差异。PD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与起病年龄、病程、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及运动波动有关。与运动波动有关的PD疼痛类型为口-面部疼痛及波动相关疼痛。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同源异型盒基因HOXB7(Homebox7)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部分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选取HOXB7 mRNA高表达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 G2细胞;设计靶向HOXB7的sh RNA,瞬时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hRNA靶向沉默的效果,CCK8、Transwell和划痕实验分别用于检
目的:脑卒中已属于一项在公共健康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本课题通过建立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不同分区神经元存活情况及BDNF表达的调控机制,为更好地治疗脑卒中
目的:研究并对比新型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DA-CH5(或称DA5-CH、DA5)和单受体激动剂NLY01,对MPTP小鼠PD模型NF-κB神经炎症通路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腹腔注射MPTP以诱导小鼠帕金森病样模型,把72只8周龄、健康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C组(Control组)、M组(MPTP模型组)、MD组(MPTP+DA-CH5组)、MN组(MPTP+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日间过度嗜睡、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轨迹,分析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别在日间过度嗜睡与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帕金森进展标志物计划(Parkinson’s Progression Markers Initiative,PPMI)数据库中随访期为6年的410名PD患者作为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之一,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及诊断方法有限。表观遗传调控在AD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两种类型的微阵列数据集(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进行联合分析,确定基于甲基化的关键调控基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的:1.通过蛋白组学和DNA甲基化进行联合分析,了解其信息特征;2.确定甲基化和蛋白组学交集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定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刺激模式下tDCS刺激效应的异同,以期为目前脑卒中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方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予以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三组研究样本量均衡,共计30例患者。三组病人均接受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试验组在
目的:MOG-IgG相关疾病(MOGAD)是一种新命名的针对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次复发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但影响复发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为一单中心研究,总结了本中心MOGA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了以上特点在不同病程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MOGAD的24个病例。本研究总结了这些患者的流行病学特
目的:目的:通过RNA测序技术研究不同低温暴露条件下大鼠施万细胞的表达谱,研究低温刺激对施万细胞信号传导的影响,以便探索低温刺激与贝尔麻痹发病机制的关联性,为临床探寻贝尔麻痹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施万细胞在37℃的正常培养温度和30℃,20℃和10℃的低温下培养分别培养8小时,然后用RNA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随机选取4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qRT-PCR对RNA-seq准
目的:对比三种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用药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观察三组治疗方案对B细胞的影响及抗利妥昔单抗抗体(ARA)的产生情况,优化低剂量RTX治疗NMOSD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NMOSD患者,分为三组,诱导治疗方案为A组100mg/次,每周1次,连续3周,B组100mg/次,每天1次,连续
目的:本实验应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究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变化GluN2C亚基的表达规律,探讨GluN2C亚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具体作用。方法:将70只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正常对照组1组、假手术组1组及缺血再灌注组5组(缺血2h再灌注1h、6h、12h、24h、72h)。各组SD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分别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