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在其主要著作中曾大篇幅地评价过康德哲学,其中有肯定也有批评。正是在黑格尔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去评论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二者哲学思想中的诸多根本差异。这篇论文正是立足于黑格尔评价康德的具体文本,拟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认识论的评价分析二者的差异,并试图进一步指出,这种差异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两种哲学认识视角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康德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描述个人能够认识什么,而且他在骨子里坚持着传统宗教信奉的人神之分;黑格尔则是秉持神目观,似乎他已具有超越个人的神的视野,他能代神说话,他的“绝对精神”其实已不是传统宗教中的“上帝”,他的骨子里是没有神的。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哲学研究视角下,两人对人的理性能力的看法、对人能否把握物自体、对人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在对待矛盾的态度上才显得如此不同。论文包括四个部分。在前言中,论文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一部分对康德、黑格尔哲学之前的认识论研究、康德和黑格尔各自的认识论作了一简要概述,从而为后文分析两位哲学家的一致和差异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梳理了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部分肯定,分析二者在理性认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和范畴的规定等方面的一致性,并指出这种一致是因为二者都是在唯心主义地基上构建的哲学大厦,并且二者都特别强调主体的能动性问题。第三部分归纳了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批评,包括批评康德离开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嘲笑这就像迂腐的学究教人在学会游泳以前千万别下水游泳,而黑格尔则认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是在进行认识,不是认识前的准备工作;批评康德主张的物自体、本体、本质不可知,黑格尔则认为现象与本质(本体)不可分离,认识现象的同时就在认识本质;批评康德的经验主义倾向,认为康德坚持物自体客观存在、先验质料是感性(经验)的来源之一的看法与经验主义无异;批评康德对于矛盾的温情态度,认为辩证法的本能使康德认识到理性本身的矛盾,但他又竭力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接下来,论文分析了造成二者分歧的原因,即对神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他们分析认识问题的不同视角。在结语中,论文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认识论之一致和差异做了简要的总结。
其他文献
近年以来,一些在80年代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等纷纷向中国提出修订双边投资协定的要求。这些协定多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签订的,二十多年以来
监狱企业作为比较特殊和复杂的经济主体,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发展,监狱企业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外一方面又要配合监狱改造罪犯的需要,为监
<正>彭礼孝:您正式地进入建筑方面的专业学习是什么时候的事?王维仁:我先学了地质本科和土木系的环境规划,正式进入建筑设计的学习是26岁以后到伯克利的事。我年轻时在台湾受
<正>每隔一段时间,当一个新的建筑师走向世界舞台前沿,他的作品整体往往以一种超乎意料的方式,一步一步地逐渐呈现,宛如一种独特的建筑想象:作品里面所蕴涵特有的丰富和活力,
<正>我和王维仁都是1994年到香港的大学任教,他在香港大学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据说他也曾经申请了中大的职位,我们差点成为同事。认识王维仁本人之前,我先听说了一则关于他
<正>台大活动中心的天井1980王大闳的台大活动中心,在屋顶折板和柱廊的立面背后原来是一个约9平方米见方的小院子,或者更应该说是一个二层楼高的方形天井。天井由混凝土的梁
期刊
由于高校教学楼以及教室规模增大的需要,高校中将较大规模的阶梯式合班教室集中布置于一幢教学楼之内的做法变得愈发普遍。这种方式虽然带来了教学资源共享、设施利用方便等
<正>从地质到建筑的华丽转身UED:对建筑师来说,他的专业背景很重要,很多建筑师都是科班毕业生,但您是从地质专业转到了土木专业,又到了建筑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王维仁:像很多
<正>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及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学硕士,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硕士及台湾大学地质系学士。曾任2007年香港建筑
<正>法国诗人"Antoine de Saint-Exupery"曾说过:"我们并不要求永恒,仅仅要求事物不要失去它们的全部意义。"但在今天,我们的各种硬件手段——资本和技术手段变得无比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