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化疗、放疗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广泛应用,以及艾滋病的流行,隐脑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我国,隐脑大多散发,主要集中在非艾滋病的其他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抵御新型隐球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CD4+T细胞在此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Th1及Th2细胞间的平衡状态能显著影响感染的结局。其中,Th1细胞及其分泌细胞因子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可上调机体抗新型隐球菌的各种免疫反应,而Th2细胞及其分泌细胞因子主要引起体液免疫,可下调与Th1细胞相关的各种免疫反应,因此,当Th1/Th2平衡失调,Th2细胞增加时,机体抵御新型隐球菌感染能力下降,导致易感性增加及感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T细胞还存在其他亚群,其中包括自然杀伤T(NKT)细胞和γδT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下,NKT和γδT细胞能共同调节T辅助细胞介导的抗隐球菌免疫反应,NKT细胞能调节Th1/Th2平衡向Th1方向倾斜,在新型隐球菌感染中发挥保护作用,而γδ T细胞则可抑制NKT细胞所介导的各种Th1细胞相关炎症反应,从而下调了机体抗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能力。目前关于Th1/Th2平衡、NKT细胞、γδT细胞与新型隐球菌感染间的关系的研究多只限于动物实验水平,而对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组织或血液中NKT细胞、γδT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国内外尚未有文献报道。
研究目的:
通过检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分布比例,探讨是否与正常对照人群存在差异性,其变化是否与病情的转归呈相关性,从患者水平进一步了解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和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16例患者(皆非艾滋病相关患者)及作为对照组的1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标本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分布比例,并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
1.隐脑患者(治疗前)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3.093±4.618)%,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9.582±4.949)%,而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769±0.86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0.584±0.202)%,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
2.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6.069±1.516)%,较好转前的比例(13.589±2.101)%增加,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499±0.274)%,较好转前的比例(1.673±0.290)%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隐脑患者(治疗前)NK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1.848±2.93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7.918±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脑患者的γδ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9.166±3.989)%,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9.873±3.50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4.806±1.513)%,较好转前比例(11.830±1.350)%增加,γδT细胞所占比例为(6.984±0.843)%,则较好转前比例(8.094±2.037)%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存在Th1/Th2漂移,平衡状态向Th2方向倾斜。
2.经治疗病情好转后,Th1细胞增加,Th2细胞减少,Th1/Th2失衡状态有所改善。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