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372万辆和2349万辆,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也于2014年底首次突破百辆,达到105.83辆/千人。但相对于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786辆,欧洲483辆,依然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动力。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也成为了大型跨国汽车整车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企业关系未来20年发展性命攸关、最重要的角斗场。汽车核心零部件承载着最核心的车辆技术,决定着一辆汽车的排放、油耗和驾驶舒适度,也决定着一家汽车企业在国家国际政策、同行和消费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是汽车工业的根本和命脉。我国本土零部件行业缺乏工业基础,且长期受“重整车轻零部件、重引进轻自主”思想的影响,产品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机械类产品,在发动机管理系统、燃油喷射技术、自动变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发展缓慢。而大量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借助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rro之后的政策优势,快速布局中国市场,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工厂乃至研发中心,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战略规划,将分布世界各地的研发中心和研发资源集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研发、工程与市场导入的衔接。 2015年,汽车行业迎来新一轮调整期,行业利润率进入下行通道。零部件产业也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向、资源成本的上升,进入了战略调整和转型的窗口期,占市场整体份额70%以上的零部件供应跨国企业开始面临新的竞争挑战。如何实施因地制宜的经营策略,,将自身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优势资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本土化,成为跨国企业下一步战略规划的重要目标。[1]本文即以汽车核心零部件跨国供应商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在市场进入新的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本土化来进一步实现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文章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论证,以A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照行业内另一家行业地位相当、本土化发展战略相异的B公司发展模式,提出了在华跨国企业零部件供应商A的本土化协同战略和相关实施方案的相关建议。文章第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整体思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汽车零部件市场、跨国公司及本土化理论等核心概念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趋势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对汽车零部件跨国供应商进一步完善在华本土化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以A公司汽车核心零部件跨国供应商为研究对象,对照同类异质企业B公司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的本土化战略、模式之间的异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业绩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第五部分依据三四部分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对A公司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华的本土化协同战略和相关实施方案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