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外驱动光源及阿秒脉冲产生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pr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秒脉冲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拥有前所未有时间分辨率的超快探测工具,从而开启了阿秒科学的大门。短短几年内,利用阿秒脉冲在原子分子物理、纳米材料、凝聚态材料等学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阿秒脉冲应用的核心问题是产生脉冲宽度更窄,波长更短,强度更高的脉冲。因此本论文针对基于高次谐波辐射谱的阿秒脉冲产生的新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根据产生高强度的超短阿秒脉冲对高功率中红外光源的需求,本论文还开展了产生高功率中红外光源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双色激光场驱动下的高次谐波辐射特性。在基频驱动场上叠加低频控制场可以有效控制电子运动过程并拓展超连续高次谐波辐射谱的宽度。调节基频场和控制场的相对相位可以控制电子的电离过程,实现高次谐波产生过程中的量子轨道选择。因此,采用参数选择恰当的双色驱动激光场是产生宽带单个阿秒脉冲的有效方案。研究了大核间距分子中的高次谐波辐射特性。在适当的分子核间距下,大核间距分子高次谐波的截止位置可以延伸到I_P + 8Up,并且在高次谐波谱上光子能量超过I_P + 3.17Up的区域中分别来自于长轨道和短轨道的谐波的辐射时间是同步的。我们采用双色激光场作为驱动脉冲,拓展了大核间距分子高次谐波谱高能区域中可用于产生单个阿秒脉冲的谱宽,并提高了高能区域谐波辐射的产生效率,从而获得了宽带单个阿秒脉冲。研究了不对称分子在偏振态门驱动脉冲作用下的高次谐波辐射特性。我们发现由于不对称分子具有的不对称的势阱,将不对称分子旋转180°后的高次谐波产率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表明偏振态门技术能提取半个光周期内的谐波辐射信息,从而将分子的不对称结构特性在高次谐波辐射谱上呈现出来,为采用层析成像技术对不对称分子轨道进行成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由于不对称分子对谐波辐射周期性的破坏,利用偏振态门技术在不对称分子中产生宽带单个阿秒脉冲所能使用的最短驱动脉冲宽度与原子情况相比加宽了一倍。提出了中红外调制的偏振态门用于产生单个阿秒脉冲。该方案利用长波长的驱动脉冲强化了高次谐波产生效率对椭偏率的依赖并对谐波辐射谱的平台区进行了展宽,结合倍频控制场对电离率的调制,不仅能在极紫外波段产生宽带单个阿秒脉冲,还将可以使用的驱动脉冲宽度增加到8个光周期。多光周期的驱动脉冲可用于产生单个阿秒脉冲将大大降低实验上对激光系统的苛刻要求。提出一种基于掺钛蓝宝石激光系统的双重啁啾光参量放大方案用于产生高功率中红外激光光源。在优化的条件下同时啁啾展宽泵浦光和种子光,从而可以使用高能量泵浦光且保持激光强度低于BBO晶体的损伤阈值,并获得总转化效率接近40%的宽带信号光和闲置光。此外由于借助了差频过程,产生的闲置光是载波包络相位稳定的。我们相信该方案在显著提高中红外脉冲能量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这不仅为高强度超快极紫外相干X射线的产生和应用,还将为高能激光物理的发展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对于甲亢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心得安是否可以减少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至今仍有争议.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了47例甲亢病人手术前后甲状腺内分泌的变化.旨在探讨甲亢病人手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因此,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才能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第三大、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主要产物菜籽油不仅是上等的食用油,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因而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基本发病机制是心肌细胞的异常,即不同因素诱导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细胞的肥大、细胞的死亡(包括凋亡)及间质成分的改变及纤维化,这是CHF呈进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差异,因情施教,采用差别化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本文主要从分层导学、多样教学、异质合作、错时辅导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让各
幼儿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包括:产生疑问或疑虑;猜想和假设;观察和实验;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与结论;解释与交流等基本环节。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失踪的小羊》为例,阐述在组
目的:探讨C-型利钠多肽(CNP)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了2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损伤后1天内、治疗后3天、14天三种状态下血浆CNP含量.结果:急性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和产量受各种不同胁迫环境所局限,而盐害是其中最主要的灾害。高盐胁迫能刺激植株细胞中游离钙离子瞬时的上升,这种钙信号将被级联
水资源短缺与过量施氮造成的环境污染是近年来制约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0-2011连续两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试验基地布置大田试验,设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