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飑线大风个例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两次影响范围很大的飑线个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第一个个例是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豫皖苏沪浙鄂五省一市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是在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冷空气南下,低层和地面有切变线辐合,大气层结很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产生的,低空急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维持的出流边界(阵风锋)引起了大范围的地面大风,并且对新单体的触发和飑线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中层径向辐合(MARC)特征明显;弓形回波中内嵌多个持久中气旋。第二个个例是2005年3月22日发生在广东福建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发生于前倾槽的环流背景下,大气斜压性很强,天气尺度强迫机制明显。飑线发生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高空的强辐散和低空的强辐合有利于强天气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较强,垂直风切变很强。低空急流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了充沛水汽,中层又有干冷空气侵入,这样上层干冷下层暖湿,对于飑线的发生发展很有利。(2)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弓形回波后侧有弱回波通道,相对应径向速度图上可以看到强入流中心;MARC特征明显;飑线生命史中后期有中气旋出现。这两个个例都造成了广泛的雷暴大风,但是又有区别:个例1发生在夏季,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由一条弓形回波分裂成多条弓形回波,在阵风锋前触发新单体以维持弓形回波的发展和传播;有MARC特征和多个持久中气旋。个例2天气尺度强迫机制明显,高低空急流配置有利于强天气的维持,飑线前的冷池始终紧贴着飑线移动,新单体的触发和发展并不像个例1那样呈现波状分布。个例2中冷池深厚,MARC特征也非常显著,中气旋发生在飑线影响到广东东北部的永定时,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
其他文献
在一般的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和气候模式中,积云参数化方案是影响模式性能极为关键的部分。因此对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性能评价和改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利用GRAPES单柱模式,采用GCSS WG4第三次个例资料,对GRAPES中的BMJ、SAS和KFeta三种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数值试验和诊断分析。然后根据单柱模式诊断结果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KFeta方案中进行修改,并用单廓线试验、单柱试验和G
为探讨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EFL)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对食管鳞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食管上皮中NEFL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RNA表达数据,以及临床标本的
强度预报是当前热带气旋业务预报中的难点,虽然实际业务中时常根据眼的收缩来定性的判断热带气旋强度增大,但并非所有的热带气旋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明显的眼。有鉴于此,本文将眼的变化扩展到热带气旋的内核,并用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半径来度量热带气旋的内核尺度,因此,如果内核区的缩放会引起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则可以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业务中。此外,结构及其变化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三大因素
用GRAPESmeso数值模式和LAPS中尺度局地分析资料,对2.5km和5km两种分辨率,选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种混合降水方案,设计6种组合方案,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做数值模拟。对比各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5km分辨率,LAPS初值场较好模拟出“西南涡—切变线”系统中的雨带和对流雨团。用其输出的模拟结果,作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表明,该“西南涡—切变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路径预报在过去的20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TC的强度预报进展缓慢,特别是对快速增强过程(RI)的预报一直是一个难点。一般认为,RI是TC内核区、海洋和大尺度环境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场或是下垫面对RI过程的影响也是通过对TC环流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尤其是台风内核的动力作用)的影响来间接造成的。所以,分析TC环流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对TC强度快速变化有很大的意
适应性观测(目标观测)是提高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的有效方法,是国内外数值预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THORPEX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成为未来十年国际大气研究的核心目标。而敏感区的确定是适应性观测研究中的关键,随着适应性观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敏感区的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确定敏感区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ETKF、CNOP和SV等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集合预报的初始误差和预报变量误差的关系
袖珍云闪(CID)是发生于雷暴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放电现象,本文利用位于广州从化和重庆两地的VLF/LF多站闪电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量CID全面地分析了CID不同于常规地闪和云闪的多方面的性质,并重点比较了+CID和–CID两者之间的差异,证明两者之间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CID表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结论:CID能够产生非常大的电场变化,总体上比地闪回击产生的电场变化
北京地区多年的观测分析和临近预报业务经验表明,从河北境内移进北京西北部山区的雷暴占到了北京地区雷暴的50%以上。部分雷暴下山后,或增强或减弱,其演变趋势,常常是临近预报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的情况下,雷暴是否可以下山,下山后是否增强,取决于很多局地细微的物理条件变化,这对临近预报更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地区常有局地突发的暴雨过程发生,而造成这种局地强降水的新生雷暴,其发生时间、
在天气预报中,降水的可预报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东亚季风区降水的预报被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近几年,国际上已开始研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用以改进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研发气候模式同化系统。另外,“天气或气候模式功能逐渐倾向天气-气候一体化”已成为未来数值模式的发展趋势。利用气候模式进行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
动能谱分析表明,给定数值预报模式存在对实际大气运动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同样地,给定数值预报模式也存在对实际地形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也即模式有效地形问题。模式地形中若包含有模式无法正确“分辨”的次网格地形,不但对数值模式预报无益处,而且还会激发出“噪音”,对模式预报结果造成“有害”的影响。通常地,采用某种滤波平滑的方法对高分辨率的地形资料进行平滑,构造模式的有效地形。针对GRAPES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