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传统腰椎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腰椎疾患的标准手术方式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其存在创伤大、稳定性破坏多、费用高等弊端,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作为近年来出现的腰椎融合新术式具有创伤小、后路稳定性破坏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讨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收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脊柱外科病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中采用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患者,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收集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等多个不同时间点的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手术一般情况、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影像情况进行分析,来评估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是否可靠。结果:全部患者由同一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74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37ml,手术切口平均7cm,术中透视平均6次,术后引流平均35ml,平均术后下地时间18天,平均住院时间22天。术前ODI平均36.7分,术后ODI平均32.0分,术后3月DOI平均24.5分,术后6月ODI平均17.1分,末次随访ODI平均12.9分,术前与末次随访ODI评分改善率为65%。术前VAS 7.2分,术后VAS平均5.7分,术后3月VAS平均4.4分,术后6月VAS平均3.1分,末次随访VAS平均2.3分,术前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7%,术后1年随访优良率为95%。术前X片动力位相对活动角度平均为3.4°,末次随访X片动力位相对活动角度平均为2.5°,术前动力位椎体相对位移平均为2.0mm,末次随访动力位椎体相对位移平均为1.4mm。术前椎间隙高度平均10.6mm,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13.3mm,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平均12.8mm,术后6月椎间隙高度平均12.6mm,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平均12.4mm。术前椎间隙高度比平均25.3%,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平均4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比43%。术前所有40例患者冠状面均处于平衡状态,末次随访中所有40例患者冠状面也均处于平衡状态,维持冠状面平衡状态达到100%。末次随访,所有40例患者中有3例椎间隙处于可疑融合状态,椎间隙融合率达到92.5%。结论: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脊柱生物力学,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能有效的融合病变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