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不断深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出行行为的研究已成为日渐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接驳过程在以骨干公交为主的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全过程中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如何改善接驳过程来提升轨道交通全过程通勤出行链的整体效率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38003,51378120)和国家973计划课题(2012CB725400),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居住端和工作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2km范围内的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出行特征及基于建成环境影响下的接驳方式选择行为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论文从基于个体出行特征的通勤行为出发,通过RP问卷设计,分别对居住端和工作端的调查轨道站点附近2km范围内的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出行现状和接驳满意度属性进行了有效捕捉,建立了居住端和工作端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出行特征数据库。在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出行特征研究中,对居住端和工作端轨道交通通勤者的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方式结构进行了整理总结;从个人社会经济基本属性、考虑建成环境影响的轨道交通出行现状特征及满意度感知属性来分析调查样本数据特征,为接驳方式选择模型变量的引入筛选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随后建立了 MNL离散选择模型揭示了轨道交通通勤者的接入和接出方式的选择机理,通过居住端和工作端的对比,探究了建成环境因素、个人社会经济基本属性和出行现状属性和对人们接驳方式选择的效用,着重找出目前对人们接驳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建成环境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建成环境改善政策与建议,为提升轨道交通通勤出行链整体效率提供定量化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个人社会经济基本属性和出行现状属性相比,建成环境属性对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选择具有更显著的影响作用。提高居住地或工作地的人口密度、社区范围内的路网密度与十字交叉口比,缩小居住或工作单元的占地面积、与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距离,能够有效诱导轨道交通通勤者采用非机动接驳方式。同时,居住端和工作端各自的轨道交通通勤者对接驳设施服务水平感知因素效用存在差异,工作端公交车选择枝的接驳设施服务水平感知项的效用比重均强于居住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从微观尺度层面来研究居住端或工作端轨道交通站点附近2km内的建成环境各类因素对出行者接驳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改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接驳环境、提高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服务满意度、提升轨道交通方式吸引力提供政策制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