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学辨体批评的角度看来,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文体形态演变发展的历史。本文拟为明代前中期诗学批评理论尤其是复古格调派的诗学体式与风格批评理论理清发展的线索,探索明代诗学辨体理论批评的演变发展历程、特征、成就及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整个古代诗学批评中诗歌体制与风格辨析理论的梳理与总结。明代诗学批评中的复古格调论与诗学辨体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对审美格调及其相应体式规范的极度强化是诗学辨体理论确立的前提,而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又可以深化复古格调理论。明代诗学辨体理论是对宋代理学文化思想的超越,强化了诗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形态与独立的审美价值,具有现代文艺学意义。 宋以前是文体规范的确立与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萌芽与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开始了我国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与诗歌体制的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的独立意义,确立基本审美规范的时期,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代诗歌体式典范正式形成并有所突破。宋代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对各文体之间尤其是诗文与诗词之间的文体形态界限的重视与探讨。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是对宋、元以来唐诗学师法晚唐与流于庸俗的诗格技法的反动,标志着宗法盛唐格调的诗学取向的形成;李东阳以声辨体的格调论诗学理论,从声律形式的角度来探讨诗歌本质特征与时代格调,具有重要的辨体批评意义。 前七子是明代诗学格调论的主要倡导者,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以盛唐为法,旁及初唐,中唐特别是宋以下皆不足法。前七子诗学思想的批评史意义在于对宋代理学与诗学的反动,与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解放思潮颇为相通。李梦阳的诗学辨体理论,建立在对"法"的本体性认定上,以辨明体制为核心,但专重格调、摒弃宋元,见格调而不见性情。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的诗学内涵是师法古人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及诗歌风格的不同取向,其复古的信念则基本一致,二人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个人资质禀赋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明中叶于前七子阵营外独树一帜的诗学批评家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崇尚,是对前七子"诗宗盛唐"的反拨。杨慎对杜诗"诗史说"的批判,其核心是强调诗歌的抒情特征,维护诗歌体制的纯净,是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表现,在宋儒理学的文化背景下尤其具有独特的文体学意义。杨慎对宋代诗学及其流弊的批判,肯定诗歌独立与历史与思想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维护了诗歌格调,代表了明代诗学辨体批评的理论高度。 后七子中,谢榛论诗强调近体诗技法,从汉、魏来探讨近体声律的起源,代表明代诗学辨体理论对近体诗诗体形态特征研究所达到的高度。王世贞《艺苑卮言》是明中后期诗学辨体理论的杰出代表,对前七子格调论诗学批评的流弊的修正与反思贯穿与王世贞诗学批评的始终,正确认识王世贞"晚年定论"对前七子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与修正,对全面考察明代中后期诗学思想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