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是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最终多需手术治疗。本病患者髋关节存在多种解剖变异,导致手术难度明显增大。复合前倾角技术是更合理安放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角度的手术技术,但尚未报告在先髋患者中的应用。本课题旨在研究此技术在先髋患者的全髋置换术中的合理性,提供临床证据。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研究等方式进一步研究术后关节活动度及与假体角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复合前倾角技术的合理性及优势。方法:以在本院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患者全部以复合前倾角技术安放假体。手术前后随访时均行髋关节CT扫描及Harris评分。利用Mimics软件对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骨盆位置进行校正后测量手术前后股骨前倾角及髋臼前倾角,采用工程软件检测髋关节最大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角度。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角度及Harris评分变化,并对关节活动度及假体测量角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分别为27.5±10.0,95.2±7.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等并发症。2)手术前后股骨前倾角分别为20.7°±12.8°、18.6°±11.2°;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为23.0°±7.9°、20.6°±9.6°;手术前后复合前倾角为43.7°±13.8°,39.2°±7.5°。第二部分:1)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分别为27.5±8.9,97±5.1;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等并发症。术后髋臼杯外展角46.53°±6.22°,股骨柄前倾角为18.88°±10.30°,髋臼杯前倾角为25.11°±10.16°,复合前倾角为43.26°±10.18°。术后假体理想活动度前屈113.15°±10.17°,后伸49.58°±16.14°,内收37.23°±10.07°,外展62.31°±6.81°,内旋112.81°±15.96°,外旋43.96°±13.32°。结论:第一部分:1)所有患者术后临床随访及影像测量均取得满意结果;2)术后复合前倾角位于“安全区间”内;3)复合前倾角技术适合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并可确保满意术后效果。第二部分:1)采用复合前倾角技术的患者术后关节理想活动度达到满意要求,不因假体或骨骼碰撞等原因限制关节活动;2)复合前倾角与多个关节活动度呈显著线性相关,为最重要假体角度,采用复合前倾角技术进行手术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