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蕴含丰富历史意义的文物、建筑、古街古巷等被拆迁,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这些建筑等的消失,凝聚城市居民心目中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忆符号"也渐趋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的认知失调,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尤其是报纸,开始专注于对城市记忆资源的开发与存留,于是开办起各色的城市文化专版专刊。如南方都市报的《广州地理》等专刊,伴随时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知名品牌专刊。这些专刊的共同点是着眼于城市实际的发展,挖掘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出于对城市化背景下《武汉晚报》专刊——《城市声色》对城市记忆的生产与建构问题的思考。当前,各种形态的媒介竞争愈来愈激烈,报纸通过设置城市文化的专版、专刊,这种传播行为本身对于增强和提升报纸的文化特质、树立报纸品牌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同时,纸媒本身自觉参与城市的建设,在构建武汉本土市民对当地的空间文化记忆和自我身份的确认、形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以武汉晚报《城市声色》专刊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理论作为框架,对2012至2014年该专刊上的一部分文章进行分析,描述并阐释《武汉晚报》作为一家地方性媒介如何进行都市空间的生产,这种生产怎样建构了一种"武汉人"的集体想象,期望可以对同类报纸在未来城市记忆的建构研究方面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