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重要的林业病害,向来有“松树的癌症”的称号,对松树的危害十分严重,它的病原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它是包括日、韩、美、加拿大、墨西哥、尼日利亚和我国等许多国家重要的林业病害,也是许多国家的检疫对象,在我国属于二级检疫危害生物,造成的损失难于估计。但是因为它和致病性弱的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在形态上极其相似,从形态上难以区分,尤其是低龄期幼虫,这对松材线虫检疫和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对于松材线虫的检测技术仅限于传统的形态鉴定、血清学、PCR分子技术等方面;致病机理的研究则仅限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而未见有关蛋白组学方面的报导。因此,运用差异蛋白组学手段,通过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差异蛋白的研究,无论是对松材线虫的准确鉴定和致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为供试材料,提取两种线虫的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研究了两种线虫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质,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分析,不仅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准确鉴定打下基础,差异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可望揭示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在同等条件下,提取两种线虫的蛋白样品,通过双向电泳—质谱技术,比较出两者的差异蛋白.结果共找出50个差异蛋白质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各25个。经MALDI-TOF-MS检测及肽指纹图谱(PMF)分析, 45个蛋白点在有关数据库中得到了归属鉴定,其中松材线虫22个,拟松材线虫23个。进一步对45个蛋白及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包括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转导类蛋白和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蛋白等,推测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通路,并与拟松材线虫弱治病性和松材线虫的致病性有关。这些蛋白主要是一些蛋白酶。为“酶学说”这个致病机理的观点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都存在差异,松材线虫是唯一病原以及“酶学说”(松材线虫的酶使松树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遭到萎蔫的说法)的致病机理观点更符合本实验。差异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可望准确、快速鉴定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并为进一步揭示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以及寻找与致病机理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和基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