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及病理分析目的: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临床资料和肝活组织检查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在该类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治疗的8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归类总结。根据临床和腹腔胆道探查结果分为胆道闭锁组(biliary atresia,BA)和非胆道闭锁组(非BA组),并进行两组间资料对比分析。入选标准:均符合第九届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诊断标准:ALT和(或)AST值增高,血清TBil<85umol/L(5mg/d1)、DBIL>17.1umol/L(1mg/dl)或血清TBil>85umol/L、DBIL/TBil>20%;其中年龄>1岁因发病年龄在婴儿期纳入研究。结果:1、非BA组和BA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发现发病年龄、就诊年龄、肝肿大、陶土便、r-GGT、PT和APTT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CMV感染、脾肿大、WBC、HB、ALT、AST、ALP、TBIL、DBIL、TBA和D-Dimer无统计学意义。2、共收集到本院病理资料68份(79.1%),302医院光镜病理26份。其中37例BA组病理主要表现为小胆管增生和纤维增生;非BA组病理结果主要显示为肝细胞显著肿胀、变性和淤胆,多核巨细胞形成和肝小叶结构尚存或欠清;光镜病理主要显示为肝细胞及毛细胆管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多核巨细胞形成,汇管区扩大,小胆管增生、闭锁、消失,纤维组织增生,窦周炎及窦周纤维化,以肝细胞内和肝窦内炎性细胞浸润为著。3、临床检查结果结合病理和基因诊断,68(79.1%)例患儿已经确诊,其中因肝脏胆管和胆道系统异常引起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占主要原因,共49例(57.0%)。分别是胆道闭锁Ⅲ型36例、胆道闭锁Ⅰ型1例、肝内小叶间胆管消失或闭锁12例(其中ALGS4例)。其他是希特林蛋白缺乏症10例,进行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2例,先天性高直接胆红素血症2例,糖原累积症4型1例,静脉营养性胆汁淤积性肝病2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例。结论:两组间资料对比研究发现陶土便、r-GGT、凝血功能、肝脏肿大和病理结果均对鉴别非BA和BA有重要作用;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中BA占很大一部分,病理改变较非BA组特异性明显;非BA组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占比较高,肝脏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增加了检出率。第二部分: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运用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其病因,并探讨其技术在遗传代谢性肝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1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年收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不明确,并高度怀疑是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1例患儿缺失父母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进行基因检测,运用Sanger法对基因突变型进行验证。结果:最终4例患儿检测到Alagille综合症(ALGS)JAG1基因致病性突变,其中1例为新的插入突变,c.1779-1780ins A,传递分析表明患儿母亲携带c.17791780ins A杂合突变;3个错意突变,c.703G>A,c.839C>T,c.1720C>T,传递分析表明该3例患儿父母均不携带相关JAG1基因突变;糖原累积症Ⅳ型1例,为复合杂合突变,c.1544C>T,c.1229A>C;希特林蛋白缺乏症1例,为新的移码突变c.852855del TATG和c.16631664ins CCCGGGCAG CCACCTGTAATCTC,传递分析表明突变分别来自于母亲和父亲。Sanger法验证结果与第二代测序结果一致。结论: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对导致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多个基因同时进行检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测效率,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了分子诊断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