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与常规针刺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本课题选择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分别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隔姜药灸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阳池、合谷、中渚为主穴,并随症配穴进行治疗;治疗组选取相同的穴位区,运用隔姜药灸法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简化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水肿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发病次数以及治疗前VAS评分、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3.2个疗程后,隔姜药灸组与常规针刺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药灸组与常规针刺组FMA评分、水肿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姜药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隔姜药灸组总有效率8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药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隔姜药灸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2.隔姜药灸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隔姜药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疗效肯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